湖州归安人,字翼中,号无求子,又号大隐翁。哲宗元祐三年进士。工医术,尤深于伤寒。壮年辞官居西湖,著书酿酒。徽宗时,起授医学博士。坐书东坡诗,贬达州。后以宫祠还。有《北山酒经》、《类證活人书》。
本 名 | 朱肱 |
别 称 | 朱奉议、通儒 |
字 号 | 字翼中 |
主要作品 | 《送程给事知越州》 |
所处时代 | 宋代 |
出生地 |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
出生时间 | 1050年 |
人物简介
朱肱(1050—1125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因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无意为官,退而酿酒著书,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值朝廷重视医学,遍求精于医术之人,朱肱遂被征为医学博士,后因书苏东坡诗获罪,被贬于达州(今四川达县),次年还为朝奉郎提点洞霄宫。
主要经历
周密《齐东野语》载曰:“肱,祖父名承逸,为湖州孔目官。父名临,字正夫,皇佑元年进士,官至殿中丞。兄名服,字行中,官至集贤殿修撰。弟名彤,以学问道德著称乡闾”,朱肱则于元佑三年中进士。朱氏堪称儒学世家,里中称之为“一门三进士”,即临、服、肱三人也。 朱肱中第后曾任雄州(今河北保定)防御推官、邓州(今河南南阳)录事参军、奉议郎直秘阁等职。曾因上谏言“灾异”,并陈诉当政时弊,触犯曾布而罢官,乃隐居杭州大隐坊,究心医学。自《内》、《难》之后,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始订定辨证论治的规范,但乏人进行系统研究,肱则潜心研读《伤寒》,提问析疑,“考古验今,首尾二十一年”,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著成《无求子伤寒百问》,刊行首部专著问世。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复经修补,增为二十卷,并更名为《南阳活人书》。当时朝廷大兴医学,“求深于道术者,为之官师,起肱为医学博士”,乃于政和四年负责朝廷医药政令。 政和五年,肱又因“坐书苏轼诗”,贬达州(今四川达县)。次年,复职朝奉郎洞霄宫。史载其由达州返京途中,经洪州闻宋道方之医名,乃携《活人书》求教,经“指驳数十条,皆有考据,肱惘然自失”,返京后重作修改。故《活人书》重刊时,“附记”即有“乙未秋,以罪去国。明年,就领宫祠以归”之记录。其医学著称,还有于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取嘉佑中丁德用“左右手足井荣合原”及石藏用画“任督二脉、十二经注”、杨介画“心、肺、胆、脾、胃之系属,大小肠、膀胱之营垒”,校其错误,补以针法,著《内外二景图》三卷。
著作
1、《活人书》 原名《伤寒百问》,又名《南阳活人书》、《类证活人书》、《无求子活人书》等,成书于公元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全书共二十卷,卷一至卷十一,以问答为体例,论述经络、脉穴,剖析伤寒的各种证候;卷十二至卷十五,详释仲景《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正方;卷十六至卷十八,采撷《外台》、《千金》、《圣惠》等各家一百二十六杂方;卷十九至卷二十,兼论妇人、小儿伤寒病证及方药。全书学宗仲景,参合各家,首倡以经络论六经方证,提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强调脉证合参以辨病性,对仲景学术颇多发挥,是《伤寒论》研究早期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2、《内外二景图》3卷 3、《北山酒经》3卷
学术内容
朱肱治伤冷从经络立论。着重六经方证的定位与定性题目的阐发,指出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对伤冷脉法颇有研究,他并憾于“仲景证多而药少”,采取后代诸方补而备之,其对《伤寒论》的整理和阐释有重要的贡献。 一、从经络辨病位 朱肱以为《伤寒论》所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是足三阴、三阳经络为病,并因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及转回机理。首创伤寒传足不传手说。例如:“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冷邪,必发热而恶冷。缘头项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余经类此。朱氏以经络论三阴三阳。实质是力图阐明伤寒病证的定位题目。他指出“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证是厥阴,乃和少阳。冷邪未除。真气受毙”。朱氏在比较正确熟悉六经病机的基础上,根据《素问·热论》六经病证结合《伤寒论》条文所载。提出辨识六经为病的证候指征,并设问答六题。补充了六经的脉候。这些论述对后代立六经“提纲证”有很大的启发。 二、脉证合参辨病性 朱氏在分经辨证以定病位的同时。又十分重视病证的定性题目。他认为表里虚实阴阳是伤寒辨证的大纲,尤以阴阳两纲最为重要,指出“治伤寒须识阴阳二证”。“治伤寒须辨表里,汗下差误”。在具体辨别病性时,朱肱主张必须脉证合参,他说“大抵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与脉不可偏废。”并明确指出了各种脉证一般的阴阳表里性质,他还将常见的主要脉象,按阴阳表里进行分类,所谓“七表阳也”。即”浮芤滑实弦紧洪属于表”;“八里阴也”。即“迟缓微涩沉伏懦弱属里”。他的这种分类竞成为后代论脉分纲领的先驱。 三、“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和类证分析 朱肱以为:“天下之事。名定而实辨。言顺则事成。又况伤寒之名,种种不同……不得其名,妄加治疗。往往中暑乃作热病治之反用温药;湿温乃作风温治之,复加发汗,名实混淆。是非纷乱。性命之寄,危于风烛。”因此。他具体地将伤寒与伤风、热病、中暑、温病、温疟、风温、温疫、中湿、湿温、痉病、温毒等病名区分开来。以为“名定而实辨”,这样才可“因名识病,因病识证”。而治无差误。他所论述的正病名的题目。实际上夸大了疾病的鉴别诊断。 类证分析是他研究伤寒的又一特点,他对发热、头痛、喘、呕……等证候进行了回纳分析,说明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病机和治法。如头疼一证,太阳证头疼宜麻黄汤、桂枝汤等,少阳头疼小柴胡汤主之,阳明证头疼宜调胃承气汤,厥阴头疼吴茱萸汤主之。可见朱氏既重于辨病,尤精于辨证。他所说的“类而分之,参而伍之。审知某证者某经之病·某汤者某证之药。然后用之万全矣”,正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结果。 四、论方药加减并补《伤寒论》之不足 朱氏研究《伤寒论》的又一个创见。是他别开生面的以方类证,详述方药的加减之法。他主张遣方用药应方证相合。将药合病。灵活加减,不可执方疗病,并主要着眼病机增损方药。这是其高人一筹之处。朱肱深感《伤寒论》所载证多药少,以为“仲景药方缺者甚多,至如阴毒伤冷、时行温疫、温毒发斑之类、全无方书”,因此他从《外台》、《千金》、《圣惠》等书中,选录方剂100余首。补而备之,大大丰富了伤冷方药的内容,其所补充的方剂对后人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熟悉到妇人与小儿的体质特点,提出妇人伤冷与小儿伤冷遣方用药的留意点,以及对阴毒伤冷的很多阐发,均是仲景所未备。通过朱肱对《伤寒论》内容的充实和发展。无论是研究阴冷证或研究温热病的医家,都受到很大启发。
临床应用
朱肱不但医理精通,并且临床经验亦非常丰富。《泊宅编》曾载其在邓州长时“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视之,曰:小柴胡证也,请进三服。至晚,乃觉满;又视之,问所服药安在?取而视之,乃‘小柴胡散’也。肱曰:古人制剂,谓锉如麻豆大,煮清汁饮之,名之曰汤,所以入经络,攻病取快。今乃为散,滞在膈上,所以胃满而病自如也。因依法旋制,自煮,以进二服,是夕遂安”。 朱肱于1118年在他的著作《重校证活人书》中绘制了6幅“经络图”,把经脉循行文字以图的形式予以展示。虽然它是以杨介《环中图》为主要绘制依据,但因论述经脉循行的早期文献,如《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书的现存本中都未见到经脉图,而杨介《环中图》长期以来也未见其宋刊本,所以朱肱绘制“经络图”在针灸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经脉图的传承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使得经脉循行有图可依,不仅为后人学习、理解经脉循行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史料,也对后世绘制经脉图提供有有益的借鉴。同时,从现存之“经络图”来看,朱肱的《内外二景图》和《活人书》“经络图”在数量上占有很大比重,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世“经络图”,在整个“经络图”的源流演变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轶事典故
在中医方剂中“小柴胡汤”是一味和解少阳,治疗少阳的常用方药。关于其起源和传说,和朱肱也有着密不可分的传说:传说朱肱在南阳行医时,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诊治,经过诊断之后,便给开了“小柴胡汤”的药方,并叮嘱服用三副就可治愈。因为当时“小柴胡汤”已经是世人悉知的名方了,朱肱就没有具体的再写什么。但是到了深夜,病人家属来找朱肱,说服药之后不仅没有见轻还出现了腹胀满的症状,朱肱便急忙再去复诊,检查了一下发现给病人服的药居然是“小柴胡散”的不是说的“小柴胡汤”,他当即指出:汤剂和散剂效用是不同的,汤剂能通过经络快速取效,散剂,则药滞于膈上,故有胃满之症状。他便亲自操作煎药,二剂之后病人痊愈。 朱肱巧用小柴胡汤的事迹为医林留下思接千载的佳话,而朱肱其人其学,也以其颖异不凡而盛负重名。
人物评价
朱肱的著作在宋代即扬厉于世,达到“至知有活人书,而不知有长沙之书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评曰:“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其友人张蒇将华佗赞扬仲景“活人”之语,用以名朱肱之书,正是名至实归。朱肱在伤寒领域的成就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
后世影响
朱肱治伤寒有较高造诣。他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用“经络说”解释六经方证发生与演变的机理;主张脉证合参辨别病证表里虚实阴阳的性质;夸大病证的鉴别诊断,熟悉到辨病与辨证相辅相成,并开创了以方类证,以证论方的先河;指出遣方用药须方证相合,将药合病,灵活加减。不可执方疗病。同时还大量补充了仲景方药等。朱氏能融会贯通《伤寒论》的精义,深进浅出地阐明其理法方药,使之明白易晓。推广使用,并知其所长,补其不足,为发展仲景学说作出了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