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古诗
>
诗人
>
宋代诗人
>

朱景文

朱景文,一名霞,字瞻淇,号映洲。海盐栖真观道士。

本 名 朱景文
主要作品 《玉楼春》 《玉楼春》
所处时代 宋代

个人履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1979-1982,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 1982-现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1987-1988,美国夏威夷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CLEEC); 1989-199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1993-1996,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副主任; 1994-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1997-1998,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富布赖特访问教授; 1999-2000,荷兰莱顿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高级访问教授。

教育背景

1979-1982,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法学硕士; 1987-1988,美国夏威夷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CLEEC,中美法学教育交流项目); 1996-1997,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法学院富布赖特高级访问教授(Fulbright,美国富布赖特项目); 1999.10-12,荷兰莱顿大学欧洲中心高级访问教授(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 1998-2008,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法学院中国法暑期班讲授“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aw",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onstitution" 2003-2008,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法学理论研究院讲授“Chinese Legal Culture”课程 2008.9,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法学院讲授“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aw"

研究领域

法理学、法社会学、比较法学、法律与全球化、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

社会兼职

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社会哲学和法律哲学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

荣誉奖励

1.2002年《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获2002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2002年《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2002年《法理学》获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4.1997年《法理学》与沈宗灵等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5.1996年《比较法导论》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奖 6.1992年《法学基础理论》与孙国华等人获国家教委二等奖

承担的科研项目

1. 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洪范法律与经济研究所(福特基金会资助)(2004-2007); 2. 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2002-2005); 3. WTO和法律全球化研究(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重大项目)(2003-2005) 4. 比较法社会学:框架和方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1996-2000); 5. 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项目)(1991-1994); 6. 欧盟法与成员国法之间关系研究(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1999-2000); 7. 比较法社会学(美国富布莱特项目)(1996-1997); 8. 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国家教育部博士点项目)(1998-2000); 9. 中国法律培训的制度化(国际发展研究学院亚洲开发银行项目)(1998-1999)

讲授课程

1. 法理学; 2. 比较法总论; 3. 法社会学; 4. 现代西方法哲学; 5.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aw 6. Introduction to Constitutional Law in the PRC 7. Chinese Legal Culture---Formal and Informal Perspectives

代表性成果

2008,比较法总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数据库和指标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比较法总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跨越国境的思考——法理学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中国法理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法理学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法理学习题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法社会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比较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法理学教学参考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法理学(第二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法律和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2,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1,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法理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比较法,校阅,法律出版社 1996,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主编,检察出版社 1996,中国社会发展报告(1994-95),法制部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法理学,副主编,法律出版社 1994,现代西方法社会学,法律出版社 1992,比较法总论,检察出版社 1986,法的一般理论,翻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研究报告

1999, Final Report for Institutionalizing Legal Training in China(中国法律培训制度化研究报告),submitted to the Asia Development Bank,by IDLI,Shen Yuanyuan,Zhu Jingwen

论文

2008,中国法律工作者的职业化分析,法学研究,2008(5) 2008,中国诉讼分流的数据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3) 2008,中国法制化进程的数据分析,光明日报,02-19 2008,中国法律发展的理论反思,法学家(1) 2008,法之执行的法学模式和社会学模式,法制日报,04-13 2008,从法治到善治的思考,法制日报,02-01 2008,公共场所禁烟能走多远?人民日报,04-23 2007,中国法律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反思,高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一种博弈——在人权和知识产权之间,《法制日报》11-18 2007,“酷儿”理论之思,《法制日报》9-23 2007,苏联的一个坏传统,《学习时报》07-10 2007,苏联学界的一个坏传统,《北京日报》06-18 2007,依法治国是否等于有法可依,《解放日报》04-23 2007,法律是一种规则政治,《法制日报》,07-15 2007,中心与边缘——法律发展的全球视角,《新视野》(1) 2007,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和古罗马的行省制度,《法学杂志》(3) 2007,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法制发展,《法学家》(1) 2006,服务大局与“法学家的幻想”,《法学家》(6) 2006,当代中国立法中的法律移植,《法理学与法史学》(10) 2006,2005年法理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1) 2006,全球化与法治国家的历史演进,《学习与探索》(1) 2005,关于立法发展趋势的几个问题,《法学杂志》(6) 2005,欧盟法对东亚的意义,《新视野》(1) 2005,法律是一种规则政治,《学习与探索》(5) 2005,2004年法理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1) 2004,lega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judicature: employing foreign law in China’s judicial practice,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Autume 2004. 2004,法治中的悖论,在夏勇等主编《法治与21世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孙国华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当代》,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政治思想工作研究》(6) 2004,国内司法中运用外国法的比较法思考,《法学》(1) 2004,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新华文摘》(1) 2004,划分世界的法律体系——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世界法律地图》评介,《法制日报》4月15日11版 2004,2003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1) 2003,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 2003,国际标准和中国法律改革,2003年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年会宣读,《法学家》(3) 2003,法治和关系:是对立还是包容——从韦伯的经济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谈起,2002年香港亚洲法哲学大会宣读论文,《环球法律评论》2003/春季号 2003,2002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1) 2003, 关于律师职业发展的几个问题,2002年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基地“法律职业共同体研讨会”宣读论文,载张文显等主编:《司法改革报告:法律职业共同体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言论自由及其界限,2002年爱尔兰中国-欧盟人权对话会议发言,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3年2月24日 200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条铁则,《北京日报》2003年2月13日 2002,“法律和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研讨会纪要,《法学家》(6) 2002,2001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第1期 2002,由前苏联法学界的一场争论谈起,《法学家茶座》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全球化和中国法制的回应,《法制与社会发展》第4期; 2001,欧盟法对法律全球化的意义,《法学》第12期 2001,全球化和中国法制的回应,《金陵法律评论》第1期 2001,从比较法、法社会学到比较法社会学,《环球法律评论》第1期; 2001,中国共产党与比较法的发展,《法学家》第3期; 2001,2000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第1期; 2000,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aw-making in the PRC, in Jan Michiel Otto, and others, Law-Mak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gue, Netherland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0,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法理学论丛》第2卷; 2000,关于法理学向何处去的几点意见,《法学》2000年第1期; 2000,关于立法的公众参与的几个问题,《浙江社会科学》第1期; 2000,欧盟法性质的法理学思考,《人大法律评论》2000卷第1辑; 2000,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法制现代化研究》(第6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中国立法的公众参与,《法理学与比较法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999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第1期; 1999,世界与中国框架中的比较法,《新视野》第4期; 1999,Formalization and Informalization of Law:On the Strategy of Legal Development in China,《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二); 1998,关于法律和全球化的几个问题,《法学》第3期; 1998,法律和全球化的理论启迪,《检察日报》7月20日第3版; 1998,关于比较法社会学的对话,《比较法研究》第一期; 1996,法治是一个历史范畴,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6,法制建设的正规化和非正规化,《法学评论》增刊; 1996,中国立法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1期; 1996,中国法律适用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2期; 1996,中国法律职业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3期; 1996,中国法学教育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4期; 1995,评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中国法学》第3期; 1995,法制发展的内在矛盾,《探索与争鸣》第7期; 1995,关于法制和法治的几个问题,《中外法学》第5期; 1994,Comment on Functional Comparison,1Asia Pacific Law Review; 1994,关于法和法律意识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外法学》第3期; 1994,关于法律关系的概念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学》第3期; 1993,从规范的比较到功能的比较,《法学家》第2期; 1993,评布莱克的纯粹法社会学,《当代法学》第3-4期; 1993,认真对待意识形态——批判法学对德沃金法学的批判,《外国法译评》第3期; 1992,论社会也要以法律为基础,《法学》第1期; 1992,法制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政治与法律》第1期。

  • 《玉楼春》
    玉阶琼室冰壶帐。恁地水晶帘不上。儿家住处隔红尘,云气悠扬风淡荡。有时闲把兰舟放。雾鬓风鬟乘翠浪。
  • 《玉楼春》
    玉阶琼室冰壶帐。凭地水晶帘不上。儿家住处隔红尘,云气悠扬风淡荡。 有时闲把兰舟放。雾鬓风鬟乘翠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