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水调歌头·百堞龟城北

[宋代]京镗

bǎidiéguīchéngběi
jiāngshìyuǎnliánkōng
gàngliángshè
húnjiànyǐnchánghóng
huīfēihuá
zǎidiéshí
shǒuyǒushénlóng
hǎokànyuánshuǐ
gǔngǔnjìnliúdōng
shì
língyún
gàiqúngōng
dāngniánzhù
cóngzòudòngtiānróng
guǒjiàyáochēshǐ使shǔ
néngzhìzhūmánchénhàn
qióngzuódàoréngtōng
dēngqiáozhě
qiángōng
查看更多 ∨

水调歌头·百堞龟城北翻译

【注释】:
原序:伏蒙都运、都大、判院以某新建驷马楼落成有日,宠赐佳词,为郡邑之光,辄勉继严韵,以谢万分。

成都城北旧有一座清远桥,相传即汉代的升仙桥(一作“升迁桥”)。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蜀郡州治》,桥有送客观,汉代著名辞赋家 司马相如最初离蜀赴长安时,曾题辞于此,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太平御览·地部·桥)引《华阳国志》作司马相如题桥柱云云,与单行本稍有不同),意即不做高官誓不还乡。后来此志竟成,果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乘赤车驷马返蜀,一时 太守以下郊外迎接,县令背负弓箭为之开道,蜀人把这视为荣耀(参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唐 岑参《升仙桥》“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注水,滔滔无尽期。”即咏其事。升仙桥南宋时业已破旧,孝宗绍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至十七年四月,身为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的 京镗将其重加修建,改名“驷马桥”,并撰有《驷马桥记》。
观本篇小序可知,桥将竣工时,同僚们赋词祝贺,作者遂填此阕以作答谢。但,原唱今已失传,只剩下这篇“报李”之作了。
全词紧紧围绕“驷马桥”在作文章。
“百堞”二句,先写此桥所在之地、所跨之江。
“龟城”是成都的别名。相传战国时秦大臣张仪初筑此城,屡筑屡坏,后见大龟从江中而出,巫者让张仪按龟之行迹筑城,果然城筑而不坏。见宋 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郡名》。“江”,此指郫江,系长江上游支流之一,经成都北,折向南,与都江会合。郫江气势磅礴,遥接长天,景色极为雄阔,又得雄伟绵延之城垣映衬其间,更其壮观,而“江”既浩荡若此,则“江”上之“桥”的巍峨与伸展不问可知。写“江”正所以写“桥”焉。
然而“江阔桥更长”的写法,在词人犹觉不足以显示“桥”的气魄之大,故下文又设喻为夸张。以“长虹”拟“桥”,这是夸大;以“溪涧”拟“江”,这是夸小。驷马桥的矫健雄伟,就在这“大”与“小”的对比中突出出来了。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楚使子虚以云梦泽“方九百里”夸言楚国之大,齐乌有先生则以齐国”吞若云楚者八九,其于胸中曾不带芥”抑而胜之。本篇笔法,与此相近。
细细品味,“杠梁”二句的精彩之处尚不止于此。
如“济涉”字、“饮”字,也都是词眼所在。就事实而言,“江”动而“桥”静”但据实写来,便无诗意。词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桥墩比作人腿,写“桥”迈开大步涉水过江;又将桥身比作渴虹,张开大嘴吮吸湍流。—“静”物“动”写,整个画面就活起来了。
前四句,作者作远观江桥,先绘背影,再描桥姿,层次分明,读者心中已生桥之大概。“远”“浑”等词极具气魄,桥之伟岸淋漓尽现于此。
以上从大处落墨,是对驷马桥的宏观描写。至“覆以”二句,精雕细琢,转入微观。桥巅之,有华丽的飞檐覆盖着,势如羽军鸟振翅;桥底有层叠的石墩负载着,形如鱼鳖浮游。似这等巧夺天工、美仑美奂的建筑物,合有神灵护佑。相传隋军战舰自成都东下伐陈时,“有神龙数十,腾跃江流,引伐罪之师,向金陵之路,船住则龙止,船行则龙去,四日之内,三军皆睹”(见《隋书·高祖纪》开皇八年伐陈诏),于是词人不假旁搜,顺手引入词中,更为此桥抹上一道奇光幻彩。桥以“马”名,而词人在具体摹写与渲染时,又调动“羽军”,“鱼”、“龙”等动物字词,且与首句“龟城”之“龟”字遥遥相映,别具匠心。尽客这些飞禽水族均非其实(“羽军”、“鱼”、“龟”分别物化、附属于“华宇”、“叠石”和“城”,“龙”则纯出于虚拟),能够引发读者的丰富想象,使人若见羽军飞于天、龟行于陆、鱼浮江面,龙潜水底,这就加倍地给“郫江长虹图”增添了勃勃生机。
作者宏观写桥极有气势、细处入手更富神韵、语言生动灵活,视角多变,短短三句,桥之精美跃然纸上。
自《尚书·禹贡》以后,古人以为长江发源于蜀中的岷山,后世文学家信之不疑,晋郭璞《江赋》曰:“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于滥觞。” 苏轼是四川人,其《游金山寺》诗亦云:“我家江水初发源。”词人以浓墨重彩描绘此桥传神之后,不无自豪地宣称:新桥落成在望,很快便可登桥观览,欣赏那刚发源不久的江水滚滚东流了!上阕起处由“江”出“桥”,至此又由“桥”入“江”,峰回路转,岭断云连,章法缜密地结束了上阕。
上阕着重写“桥”,然题面中“驷马”二字尚无着落,故下阕即转而述司马相如事。江势雄伟,桥姿壮丽,地灵如此,人杰若何?写江写桥,自然言及登桥之人,两阕之间的过渡,亦可谓“山岩巉绝之际,飞梁而行”(明李腾芳《山居杂著》)了。
换头三句,高度赞扬司马相如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谓其登桥上路、出蜀赴京之际,气宇轩昂,压倒了当世的诸公。以下二句,一则述“题柱”之举,勾锁上文;一则进而叙述其入京后牛刀小试,初露锋芒。按《史记》本传载其为天子游猎赋(即《上林赋》)献给汉武帝,帝大悦,任用其为郎官,“奏赋动天容”即是谓此。至“果驾”三句,登峰造极,备述其雄图大展,衣锦荣归。传载相如为郎官数岁,武帝遣其为使其回乡安抚巴蜀地区,后又出使西南邛、稢等少数民族统治区,致使诸少数民族首领皆请为汉臣,汉与邛、稢间断绝了的交往自此重新畅通。这两次出使,于国家而言,稳定了西南边陲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汉王朝与西南诸少数民族的联系,贡献甚大;于个人而言,实现了当年乘赤车驷马重返成都的豪语壮志,也算心满意足,利国利家成功成名了,驰誉乡里,垂名清史对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人生的价值,莫此为甚了。词人虽只是根据史料,敷衍成文,但无限神往之情,已洋溢在字里行间。
作者,推崇前贤,目的是激励后进;表彰古之登桥者,正为激励今之登桥者奋起。所以才有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的最后两句:“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词人重修此桥之旨,以“驷马”名桥之旨,以及撰此词之旨,便昭然揭出。为山九仞,有此一篑封顶,便出云霄之上,全词有此作收束意味登时深远有加。
通观全词,既为桥而作,则上阕写桥由粗及精,继而下阕独展“驷马”之旨趣,由古励今。层次分明。不乏深意,实属佳作。
就思想内容而论,本篇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些封建社会士大夫阶级的局限性,如大汉族主义倾向、对于个人功名利禄的汲汲追求等等,这些固然不足取;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词人所歌颂的并非古人为禄利争夺之为,而是符合国家、民族利益之举,词人赞此,也是想表达个人的荣耀应在为国家、民族尽职尽责中实现词中所含蕴着的奋发、进取精神,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唐宋词里司马相如事者汗牛充栋,大抵着眼于他的文学才华以及他与 卓文君的浪漫爱情,而本篇独取其在政治建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逆言之即“见仁者仁,见智者智”,如果说他人之词乃词人之词,那么京镗此词则便是政治实干家之词了!
有宋一代是我国文明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出繁荣局面,其表现之一即地方官吏颇留意于保护整修古迹、新辟名胜,功成之时,辄延请名士或亲自挥毫为文以记,故此类散文佳作层出不穷,如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丰乐亭记》、苏轼《超然台记》、 陆游《铜壶阁记》等皆是。我们常说南宋豪放派词人有“以文为词”的倾向,这方面仅仅着眼于他们词中的散文句法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到散文题材对词作的渗透。即以此词而论,它难道不是一篇协律押韵、入乐可歌的《驷马桥记》么?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京镗

京镗[宋代]

京镗(1138 —1200)字仲远,南宋丞相、词人,晚号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知江州瑞昌县。孝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累迁右司郎官。淳熙十五年,授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光宗绍熙二年(1191),召为刑部尚书。五年,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庆元二年(1196)拜右丞相,六年进左丞相,封翼国公。卒年六十三。卒后赠太保,谥文忠,后改谥庄定。有诗集七卷、词集《松坡居士乐府》二卷,《文献通考》传于世。事见《诚斋集》卷一二三《京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九四有传。

  • 《水调歌头》
    挺挺祖风烈,再岁滞偏州。
    元龙豪气,宜卧百尺最高楼。
    万丈文章光焰,一段襟怀洒落,风露玉壶秋。
    乱石惊涛处,也作等闲游。
    适相逢,君去骑,我归舟。
    清都绛阙密迩,切莫小迟留。
    趁取亲庭强健,好向圣朝倾吐,事业肯悠悠。
    回首藩宣地,恩与大江流。
  • 《醉落魄/一斛珠》
    芳尘休扑。
    名花唤我相追逐。
    浅妆不比梅敧竹。
    深注朱颜,娇面称红烛。
    阿娇合贮黄金屋。
    是谁却遣来空谷。
    酡颜遍倚阑干曲。
    一段风流,不枉到西蜀。
  • 《好事近》
    急雨逐骄阳,洗出长空新月。
    更对银河风露,觉今宵都别。
    不须乞巧拜中庭,枉共天孙说。
    且信平生拙极,耐岁寒霜雪。
  • 《好事近》
    杰阁耸层霄,几度晓风残月。
    同是鵷行旧侣,慰十年离别。
    一杯相属莫留残,试倚阑干说。
    趁取簪花绿鬓,未駸駸如雪。
  • 《定风波》
    何必穿针上彩楼。
    剖瓜插竹诉穷愁。
    闻道天孙相会处,银汉无津,不待泛兰舟。
    动是隔年寻素约,何似,每逢清梦且嬉游。
    但得举杯开笑口,对月临风,总胜鹊桥秋。

猜你喜欢

  • 《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
    惠洪惠洪〔宋代〕
    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
  • 《论乌鸦色·黑色明如黑漆光》
    贾似道贾似道〔宋代〕
    黑色明如黑漆光,白牙绣项皂罗裳。
    肚皮腿脚皆如玉,内相将军不可当。
  • 《柳梢青(乙巳二月西兴赠别)》
    陆游陆游〔宋代〕
    十载江湖,行歌沽酒,不到京华。
    底事翩然,长亭烟草,衰鬓风沙。
    凭高目断天涯。
    细雨外、楼台万家。
    只恐明朝,一时不见,人共梅花。
  • 《酬乡友惠诗》
    卫宗武卫宗武〔宋代〕
    乃翁不遐遗,招邀至宅里。
    芳馨秩俎豆,声歌列纨绮。
    寿色窦庭椿,天芬郄枝桂。
    皤皤七十叟,义方严教子。
    大儿书满架,心惟醉经史。
    金朱非所乐,饮食能知味。
    篇章落咳唾,葩藻振奇丽。
    月眼老增明,三读使予起。
    小儿暨若孙,未遑试以艺。
    具谓善吟哦,抑亦工诵记。
    庭兰其在兹,芬芳殊未既。
  • 《诸公唱和多记经历之事因感昔游复用元韵凡》
    苏颂苏颂〔宋代〕
    十年不到掖垣西,旧路重寻壁已泥。
    四户贵同公鼎重,九门高共斗杓携。
    追思往事惊陈迹,欲和长言怯巨题。
    老见诸贤虽缩忸,不量绵力尚思齐。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