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满江红秋夜月·南洋春梦

[现代]佚名

雾失楼台,
梦窅处、曲终弦绝。
残烟里、疏帘拂雨,

絮扬丝结。
千载田畴八百主,
三生净界空无物。
恨空楼、笑我女儿情,

空悲切。

惶惶也,

西风烈。

栖栖者,

狂歌彻。

把琼壶敲缺,
满头霜雪。

硬语盘空声伴柝,
男儿铸错心如铁。
唯长庚、落落渡寒云,
惊残月。

满江红秋夜月·南洋春梦译文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满江红秋夜月·南洋春梦注解

1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2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3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4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5
驿寄梅花: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6
鱼传尺素:这里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7
砌:堆积。
8
无重数:数不尽。
9
幸自:本自,本来是。
10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展开
收起

满江红秋夜月·南洋春梦背景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就是离郴前所写。

满江红秋夜月·南洋春梦赏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这首词是绍圣初年,旧党遭到清洗,秦观也收到牵连,被贬官监处酒税,远谪州,又谪雷州,回想少游晚年,唯凄凉二字而已,词中流漏出了作者流徙偏远之地的凄凉失望和思念家乡的伤感惆怅之情。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 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

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以为重累。其实不然,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这是处境顺利、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因此,“斜阳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依笔者拙意,对这两句蕴意的把握,或可空灵一些。词人在幻想、希望与失望、展望的感情挣扎中,面对眼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许他悄然地获得了一种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与秦观悲剧性一生“同升而并黜”的苏轼,同病相怜更具一份知己的灵感犀心,亦绝爱其尾两句,及闻其死,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自书于扇面以志不忘。

这首词最佳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饮誉词坛。激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王国维,以东坡赏其后二语为“皮相”。持论未免偏颇。深味末二句“郴江”之问,其气格、意蕴,毫不愧色于“可堪”二句。所谓东坡“皮相”之赏,亦可谓“解人正不易得”。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 《观别者》
    青青杨柳陌。
    陌上别离人。
    爱子游燕赵。
    高堂有老亲。
    不行无可养。
    行去百忧新。
    切切委兄弟。
    依依向四邻。
    都门帐饮毕。
    从此谢亲宾。
    挥涕逐前侣。
    含凄动征轮。
    车徒望不见。
    时见起行尘。
    吾(一作余)亦辞家久(一作者)。
    看之泪满巾。
  • 《跋林和靖手书所作三十聊》
    唐人作诗先作聊,一聊一句名几年。
    后来作者如崩川,去年百里无洄沿。
    又如商鞅坏井田,夷封沟洫开陌阡。
    吟哦一变成号颠,秦张功甫出此编。
    我读未竟心犁然,借归手抄家自傅。
    藏之箧笥待后贤,庶万有一唐风还。
  • 《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 《五十言怀诗》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疑道是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猜你喜欢

  • 《黄昏舒婷》
    舒婷舒婷〔现代〕
    我说我听见背后有轻轻的足声你说是微风吻着我走过的小径我说星星象礼花一样缤纷你说是我的睫毛沾满了花粉我说小稚菊都闭上了昏昏欲睡的眼睛你说夜来香又开放了层层迭迭的心我说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暮春你说这是一个诱人沉醉的黄昏。
  • 《鹧鸪天·苦住谁言岁月迟》
    顾随顾随〔现代〕
    苦住谁言岁月迟。
    九城又到雪飞时。
    凄凉开府吟哀赋,憔悴安仁叹鬓丝。
    愁易了,恨难支。
    灯前枉是说相思。
    故人问我南游意,露重霜寒有雁知。
  • 《日常生活》
    张敏华〔现代〕

    早晨五点,我能听见河对岸
    传来的猪的几声尖叫。


    我可以想象出一把尖刀,
    是怎样捅进猪的咽喉。


    寒光闪闪的热血,
    毫不留情地向世界喷射……

    新的一天,我周围的事物
    ——树,鸟,还有那条小河,
    就是在这毛骨悚然中醒来。



         2001.5.21.

  • 《采桑子·十年心事从头说》
    陈逸云陈逸云〔现代〕
    十年心事从头说,话尽沧桑。
    酸楚遍尝。
    望尽天涯秋已凉。
    柳条不挽韶光住,往事参商。
    细细端详。
    梦纵无凭醒未忘。
  • 《寿吴宽仲同年六十有九》
    陈三立陈三立〔现代〕
    八荒蹄迹接纷纷,转徙余生我与君。
    似水流年融过二,摩天巨刃甫超群。
    收身虎穴黄冠返,照影鸥波翠袖分。
    了却公家付儿辈,支颐看度北山云。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