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二

[近现代]鲁迅

huánjiāwèijiǔyòujiā
xīnchóufēnwàijiā
jiādàowànzhūyángliǔshù
wàngzhōnghuàduànchánghuā
查看更多 ∨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二翻译

译文
旧家度假还没有多少时日,又要启程离开老家;当踏上夕阳西下的旅程,眷恋的愁绪又在心中萌发。
尽管一路上春风吹拂,一排排的杨柳绽出新芽;但我此时此刻看到它们,却幻化成绵延无尽的相思花。

注释
“日暮”句:1898年,鲁迅初次离家去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时,曾作《戛剑生杂记》,记旅途的心情 说:“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
断肠花:即秋海棠。这里借用断肠花来比杨柳,使人生出无限离愁。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二赏析

第二首重点在惜别,因此,依恋之情更加浓重。“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是这首诗的主调。回家度假的鲁迅,多么想和两个弟弟多住一些时日。可是,为假期所限,又不得不匆匆离去。这种“还家未久又离家”的心情,在日暮的时刻,尤其感到沉重。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没有多作烘托,既见出依恋之心,又有揉肠之感。接着,诗中用生动的形象和动人的情景,再次写出旅途的惆怅和怀弟的痛楚。它和第一首的不同之处,除了写不忍离别之外,还在于着重写了分别路上的特有心情。依依杨柳是说别情不断。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传统。诗中写了杨柳树就含有这个意思。但是,作者把它放在了路途两侧来写,一方面是离途之景,一方面又渲染了依依送别之情。这就不是单纯地仿古。特别是在写了“夹道万株杨柳树”之后,笔锋一转,紧接写了一个“望中都化断肠花”的境界,使诗篇更加荡人心弦。在这个境界里,随着客船的前行,溪河两岸的万株杨柳臆隐退去,家乡越来越远,望着望着,在作者的眼中竟然像一片断肠之花了。以情注景,颇有韵味。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虽然思绪万端,但感情却很平稳,先写还家,又写离家,还家未久,离家却长;还时欣喜,离时难舍,日将暮而愁更重。但是后两句却如奇峰突起,一下构成感情激荡的高峰,柔肠欲断,涕不可抑。从艺术表现上看,这首诗的特点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因而深沉含蓄,余味不尽。这种余味,不仅是艺术上的,也是思想上的。这是年轻时的鲁迅在抒发“寻求别样人们”时感到的惆怅,开始咏叹他目睹的人生和社会。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鲁迅

鲁迅[近代]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赠邬其山》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 《湘灵歌》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 《无题二首》
    故乡黯黯锁玄云,皓齿吴娃唱柳枝。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
    皓齿吴娃唱柳枝,酒阑人静暮春时。
    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
          ?
  • 《辛亥残秋偶作》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茫茫浓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 《无题》
    万家墨面没蒿菜,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猜你喜欢

  • 《诗》
    王粲王粲〔近现代〕
    探怀授所欢。
    愿醉不顾身。
  • 《董娇娆》
    宋子侯宋子侯〔近现代〕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
    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
    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 《画蛇添足》
    刘向刘向〔近现代〕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 《刺世疾邪赋》
    赵壹赵壹〔近现代〕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
    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
    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
    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
    秦汉无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
    宁计生民之命?
    为利己而自足。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
    佞诌日炽,刚克消亡。
    舐痔结驷,正色徒行。
    妪名势,抚拍豪强。
    偃蹇反俗,立致咎殃。
    捷慑逐物,日富月昌。
    浑然同惑,孰温孰凉?
    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
    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
    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
    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
    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慾于目前。
    奚异涉海之失柁,坐积薪而待然?
    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
    故法禁屈橈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
    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
    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有秦客者,乃为诗曰:
    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
    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伊优北堂上,抗髒依门边。
      鲁生闻此辞,紧而作歌曰:
    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
    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
    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 《论贵粟疏》
    晁错晁错〔近现代〕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
    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
    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
    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
    神农之教曰:
    “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
    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
    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
    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
    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
    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
    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