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都人士

[先秦]佚名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
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
彼君子女,绸直如发。
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
彼君子女,谓之尹吉。
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
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
匪伊卷之,发则有旟。
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都人士译文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当日京都的人士,穿着狐裘毛色黄。他们仪容没改变,说话出口就成章。回到西周旧都城,引得万民仰首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当日京都的人士,头戴草笠丝带飘。娴雅端庄君子女,稠密头发如丝绦。不见往日的景象,心里郁闷又苦恼。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当日京都的人士,塞耳晶莹真漂亮。娴雅端庄君子女,人称尹吉好姑娘。不见往日的景象,心中郁郁实难忘。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当日京都的人士,丝绦下垂身边飘。娴雅端庄君子女,卷发犹如蝎尾翘。不见往日的景象,跟随他们身后瞧。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不是故意垂丝带,丝带本来有余长。不是故意卷曲发,头发本来向上扬。不见往日的景象,心情怎能不忧伤。

都人士注解

1
都人士:京都人士,大约指当时京城贵族。一说“都人”即“美人”。
2
黄黄:形容狐裘之毛色。
3
容:仪容风度。
4
章:言谈有文采。
5
望:仰望。
6
台笠:苔草编成的草帽。台,通“苔”,莎草,可制蓑笠。
7
缁撮:黑布制成的束发小帽。
8
绸直:头发稠密而直。绸,通“稠”。
9
如发:她们的头发。犹言“乃发”,乃犹“其”。
10
说:同“悦”。
11
充耳:又名瑱(tiàn),塞耳,古人冠冕上玉石制成的垂在两侧的装饰物。
12
琇:一种宝石。
13
实:言琇之晶莹可爱。
14
尹吉:名叫尹吉的姑娘。一说尹和吉是当时的两个贵族大姓。
15
苑结:即郁结,指心中忧闷、抑郁。苑,一本作“菀(yùn)”。
16
垂带:腰间所系下垂之带。
17
厉:通“裂”,即系腰的丝带垂下来。
18
卷发:蜷曲的头发。
19
虿:蝎类的一种。长尾曰虿,短尾曰蝎。此形容向上卷翘的发式。
20
言:语气词,有“于焉”之意。
21
从之:因之。
22
迈:旧训“行”,此言愿从之行。
23
旟:扬,上翘貌。
24
盱:“吁”之假借,忧伤。
展开
收起

都人士赏析

《都人士》是一首伤离乱之作,《毛诗序》言:“周人刺衣服无常也。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伤今不复见古人也。”诗旨已明,朱熹《诗集传》申述云:“乱离之后,人不复见昔日都邑之盛,人物仪容之美,而作此诗以叹惜之也。”由诗观之,概为平王东迁,周人思昔日繁盛,悼古伤今之作。

诗五章,每章六句。全诗皆用赋法,平淡的叙述中寄寓着浓烈的感情内容。

第一章开头便以“彼都人士”仿佛是称呼又像是叙述的句子面对读者,同时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一个“彼”字,浸透了诗人的物换之慨,星移之叹。读着这样的诗句,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饱经乱离之苦的老人正在用略显苍老的声音告诉后人:“那个时候的京都人士啊……”“狐裘黄黄”是衣着,“其容不改”是容止,“出言有章”是言语,无论哪个方面都雍容典雅,合乎礼仪。那个时候的京都人士是如此可观可赏,言外之意便是今天见到的这些人物,皆不可同日而语了。“行归于周,万民所望”,重新回到昔日的周都是人心所向,而人们更为向往的是民生的安定,礼仪的复归和时代的昌隆。

虽然“彼都人士”衣着、容止和言语都有可赞叹之处,但最为直观且可视作礼仪标志的则是衣服之美,因此以下各章多层次不厌其详地描写昔日京都人士服饰的华美有节,仪容的典雅可观。

第二、三两章叙说的是彼时彼地具有典型性的男女贵族人物的形象,草笠和青布冠是男子的典型头饰,而密密直直的头发则是女子的典型特征。耳朵上的宝石饰物更是不失贵族气派。要问他们是何许人,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尹氏和吉氏。此时这一切都不可得见,不能不令人忧郁愁懑。

愈是忧郁愁懑愈是难以忘怀昔日的人物典章,那个时候他们衣带下垂两边飘荡,卷发上翘如蝎尾上冲,都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合乎当时审美眼光和礼仪制度的精心设计。

当然,从表现手法方面看,全诗无一笔描写今日人物形容,而是处处落笔于昔日京都男女的衣饰仪态之美,让读者在回忆和想像中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准确而深沉地传递出诗人不胜今昔盛衰的主观感受。这是其艺术上的成功处。

诗人用如此多的篇幅渲染昔日都城男女的仪容之美,意在体现周王朝当年的繁荣昌盛,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正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发展之后,在新旧制度的转换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所谓昔日的“仪容之美”,今日的“礼崩乐坏”都是不能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旧式人物不可避免的历史的悲哀。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佚名

佚名[宋代]

佚名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ì míng,亦称无名氏,意思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  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在汉语中,常用张三、李四、某君、某某、李桑、某甲、子虚乌有等暂时用作为无名氏的名字。另外,佚名也指不愿透漏姓名的人。

  • 《袷飨太庙》
    赫赫閟宫,笔亲合食。
    宸襟蠲洁,构鬯芬声。
    牲牢在俎,金石在庭。
    莫重者裸,慈嘏来宁。
  • 《袷飨太庙》
    瑟彼良玉,荐于明灵。
    宸襟蠲洁,郁鬯芬馨。
    牲牢在俎,金石在庭。
    莫重者裸,慈嘏来宁。
  • 《袷飨太庙》
    嘉牲典礼,诞合神灵。
    乡通纯孝,治感至香。
    要香既裸,圣酒来宁。
    膺兹福禄,万寿益龄。
  • 《袷飨太庙》
    铺昭典礼,诞合神灵。
    飨通纯孝,治感至馨。
    郁香既祼,圣酒来宁。
    膺兹福禄,万寿益龄。
  • 《袷飨太庙》
    礼血乐成,祖考来格。
    有严有翼,天子孝德。
    臣工在庭,罔不祗饬。
    玉爵之华,絷如弗克。

猜你喜欢

  • 《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丘明左丘明〔先秦〕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
    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通括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钖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
    ”公不听。
  • 《虞师晋师灭夏阳》
    谷梁赤谷梁赤〔先秦〕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
    虞无师,其曰师,何也?
    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
    其先晋何也?
    为主乎灭夏阳也。
    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
    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
    “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
    ”公曰:
    “此晋国之宝也。
    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
    ”荀息曰:
    “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
    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
    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公曰:
    “宫之奇存焉,必不使也。
    ”荀息曰:
    “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
    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
    少长于君,则君轻之。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
    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
    “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
    宫之奇又谏曰:
    “语曰:
    ‘唇亡齿寒。
    ’其斯之谓与!
    ”挈其妻、子以奔曹。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
    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
    “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 《蝃蝀》
    诗经诗经〔先秦〕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 《白蜡烛诗(代夫赠人)》
    孙氏〔先秦〕
    景胜银釭香比兰,一条白玉偪人寒。
    他时紫禁春风夜,醉草天书仔细看。
  • 《雄雉》
    诗经诗经〔先秦〕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
    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