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先妣事略

[明代]归有光

xiānzhōurén
hóngzhìyuánniánèryuèèrshíshēng
niánshíliùniánláiguī
niánshēngshūjìng
shūjìngzhě
érshēngyǒuguāng
yòuérshēng
shāngrén
érzhěrén
yòuniánshēngyǒushàng
rènshíèryuè
nián
shēngshūshùn
suì
yòushēngyǒugōng
yǒugōngzhīshēng
rénjiājiàn
ránshùpínzhūyuēwéiduō
lǎobēishuǐshèngèrluójìn
yuēyǐn
hòurènshù
rénzhījìn
yīnnéngyán
zhèngniányuèèrshísān
rén
zhūérjiànjiārén
suízhī
rányóuwéiqǐn
shāngzāi
shìjiārényánhuàgōnghuà
chūèr
mìngzhīyuēshànghuàyǒuguāng
xiàhuà
èrxiāo
rénhuìguì
wàizēnghuìmíng
wàihuìháng
tàixuéshēng
shì
shìjiāqiáo
xiànchéngdōngnánsānshí
yóuqiāndūnérnán
zhíqiáobìngxiǎogǎngdōng
rénhuán
jìnzhōushì
wàisānxiōngjiēxióng
dūnshàngjiǎnshí
rénshuōcūnzhōng
jiànshēngzhíài
rénzhījiāqiáozhìmián
chéng
dēnghuǒyíngyíng
měizhìfēn
wàièrshǐ使rénwèn
rényōuyán
nǎiláoruòmóu
dōngyuèhuǒtànxiè
shǐ使wéituán
léiléibàojiēxià
shì
jiāxiánrén
érzhěpān
xiǎozhěbào
shǒuzhōngrènzhuìchuò
nèirán
tóngyǒuēn
suīzhìchuíchǔ
jiērěnyǒuhòuyán
jiāqiáosuìzhìxièbǐngěr
shuàirénrénshí
jiāzhōngrénwénjiāqiáorénzhì
jiē
yǒuguāngsuì
cóngxiōngyǒujiāxué
měiyīnfēng
cóngxiōngzhéliú
yǒuguāngliànliàn
liú
rénzhōngjuéqǐn
yǒuguāngànsòngxiàojīngshú
nǎi
rén
rén
zhōushìjiāyǒuyánggǒuzhī
jiù
guīshì
yòu
sānshírénérdìng
wéiwàièrjiùcún
rénshínián
guīwángsānjiē
rénsuǒpìnzhě
shíèrnián
yǒuguāngxuéguān
shíliùniánéryǒu
rénsuǒpìnzhě
érbào
àizhī
niànrén
zhōng
zhuīwéièr
fǎng仿zuó
mángrán
shìnǎiyǒuzhīrén
tiān
tòngzāi
查看更多 ∨

先妣事略翻译

译文
亡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夫家。过了一年多,生下一女淑静,就是我的大姐。一年后,生下我,又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夭折一人,另一个满周岁时也死了。又过一年多,生下有尚,怀孕足有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生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生有功后,母亲身体比喂养其他孩子时健壮。然而,经常皱着眉头向婢女们讲:“我生这么多孩子,真吃够苦头了!”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说:“喝下这水就不会老怀孕了。”母亲举起杯来一饮而尽,却从此就不能讲话了。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溘然长逝。儿女还小,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心里还以为母亲睡着了。真是伤心呀!那时家里请来画师,为先母画遗像,喊出大姐和有光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着有光画,鼻子下面,照淑静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叫周明,外祖父叫周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代代住在吴家桥,离县城东南三十里地。从千墩浦往南,对着桥头直到港湾以东一带,住户聚集,全是周姓人家。外祖父和他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先母去吴家桥时,抽空就纺棉花,回到城里,总忙着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忙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些土特产。母亲从不愁吃愁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朝不保夕似的。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炉灰,再和成炭团,层层叠叠地放整齐,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全家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家中打扫得窗明几净。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说怪话。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果品,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所以只要听说吴家桥人来了,大家个个兴高采烈。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一起进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留下不走,我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在学堂留宿。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母亲死后,外祖母也去世了。周家不幸得了急性传染病,舅母死了,四姨嫁给顾家,也死了。全家相继死去三十口人,只有外祖父和二舅幸免于难。

母亲故去十一年后,大姐嫁给王三接,是母亲生前亲自许配的人家。十二年后,我进入官学。在十六年上,有光娶妻,也是母亲在世时订的亲。婚后一年,有了一个小女儿。每当抱起幼女,思母之情,愈加强烈。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恍如昨日,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世上竟有失去母亲的人,天哪,这有多么令人痛心啊!

注释
先妣(bǐ):先母。
孺(rú)人:明清时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后成为古人对母亲或妻子的尊称。
弘治: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
来归:嫁来。
逾(yú)年:过了一年。
生女、子:生一男一女双胞胎。
殇(shāng)一人:生时死了一个。
期(jī):满一年。
不育者:无法抚养。
妊(rèn):怀孕。
乳:养育。
加健:加倍强健。
颦(pín)蹙(cù):皱眉头。
老妪(yù):老妇人。
妊不数(shuò)矣:不会经常怀孕。
举之尽:端起来喝完了。
喑(yīn):哑。
正德: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
卒:死。
寝(qǐn):睡着。
延画工画:请来画工(为死去的母亲)画象。
肖(xiào):像。
讳:封建时代称死去的尊长名字为讳。
太学生:太学的学生。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在明代就是国子监。
直桥:对着桥头。
并:依傍。
资雄:有钱。
姁(xǔ)姁:言语温和亲切。
之:到。
木棉:棉花。
缉纑(lú):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
荧(yíng)荧:闪动的样子。
夜分:半夜。
问遗(wèi):馈赠。
不谋夕:本意指贫家吃了早饭没晚饭。这里是形容作者母亲的勤劳俭约。
累(lěi)累:繁多的样子。
暴(pù):同“曝”,晒。
靡(mǐ):无。
攀衣:拉着衣角行走。
乳抱:抱在怀中喂奶。
纫(rèn)缀不辍:缝缝补补。
洒然:整洁的样子。
遇僮(tóng)奴有恩:对待奴仆很讲情义。
棰(chuí)楚:杖打,一种用木杖鞭打的古代刑罚。
不忍有后言:不肯在背后说埋怨的话。
致:送给。
率人人得食:都能人人吃到。
从(zòng)兄:堂兄。
辄(zhé)留:请假不去上学。
恋恋:依依不舍。
中夜觉寝:半夜睡醒。
龃(jǔ)龉(yǔ):牙齿上下不整齐,指不顺畅。
羊狗之疴(kē):疾病,羊癜风。
许聘:定下的亲事。
学官弟子:即秀才,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学官是各级地疗教官的统称,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负责管教在学的生员。
有妇:结婚。
追惟:追念。

展开
收起

先妣事略赏析

这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到“以二子肖母也”,叙母亲生卒年月、致病原因及去世当时的情境。作者母亲生于明弘治元年,死于正德八年,算来仅得年二十六岁,那是非常年轻,还未能充分享受人生的年龄。一可伤也。她十六岁出嫁,七年间生七胎,其中夭折两人。文中用近乎流水账的记叙诉说出母亲生活的沉重和酸辛。虽然这里表情的话仅数句:“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日:‘吾为多子苦!”’然只此数句也够了,因为事实比语言本身更有力。二可伤也。为了免除没完没了的多育之苦,母亲接受了老妪所献的民间避孕偏方,饮尽盛二螺的杯水,不意落下暗哑的后遗症,不过三年便去世了。应当指出,这里作者未直接叙写母亲死前悲苦心情。因为当时他的长姊还不到十岁,他更小一岁,无从记忆,不宜虚构:却记载了失母的孩了们不大省事的情状:“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死在儿女待哺的盛年之际,三可伤也。“伤哉”二字,分量极其沉重。

于此,作者又记下当时事,即家人延请画工描绘遗容,却以作者与火姊共作模特儿 “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这最平常的叙事中包含的深厚微妙的感情,对具有重视亲缘关系的文化传统的读者,至今仍是心有灵犀,不难体会的。“二子肖母”此文无字处有着极复杂的情味,妙在笔墨省净。

第二部分从“孺人讳桂”到“无一字龃龆,乃喜”,也是全文的主要部分。叙述母亲娘家境况门风、母亲的德性及生平事略。叙述外祖家风等于交代母亲德行的根源,乃题中应有之义。周氏是昆山县的一个大家族,聚居在县城东南三十里的吴家桥,从千墩浦往南至桥,沿小港以东一带,便是其居住范围。外祖是国子监监生,又是地方上有钱的人。但崇尚俭朴,与本家关系和睦 “与人妁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后文还补叙了他对子女的慈爱(母亲嫁后“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从这样一个温暖实际的小康之家长成的母亲具有勤劳、俭朴、宽厚、聪慧、识理种种品性,也就不足为怪了。以下便通过具体事略表彰母亲的上述德行。

文中描述母亲回吴家桥娘家,则纺木棉:到县城婆家,则搓麻线。虽然并无盐米短缺之忧,却忙碌得像吃了早饭没晚饭的样子。可见她是勤劳成性的。又说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她也吩咐婢女团起来,一排排晾在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可见其俭朴。尽管拖累很多,“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却“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可见其善于持家。再说她待僮仆的好处,虽不免有责罚,却不忍在背后出恶语怨言。娘家每年送来尝鲜的“鱼蟹饼饵”,大都与家人共享,故“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由此可见母亲的厚道。

最后忆及母亲对作为长子的作者所施的教育:有光七岁时与从兄有嘉入学,遇到雨天,有嘉便不上学了;有光自己也不想上,但母亲却不允许。可见她对子女决不一味溺爱,俨有孟母之风。每每半夜母子睡醒,母亲便“促有光暗诵《孝经》”,倘能熟读到十分流利,“无一字龃龉”,便很高兴。可见母亲教子很严。这部分通过一系列家庭琐事的追忆,凸现了一个能干、慈爱而有见识的母亲的形象。正由于作者是通过亲闻亲见的琐事描写加以反映,所以决无空洞浮夸的感觉,而使人觉得非常真实可信。

第三部分从“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叙述母亲死后两家人事变迁,引出沉痛的思念。其中一段叙母亲及外祖母相继亡故后,外家遭遇的不幸。由于一场瘟疫,夺去了舅母、四姨等三十人性命,唯外祖父与二舅幸存下来。这种自然灾祸,与母亲的死似乎无关,又似乎隐约有一种“祸不单行”的神秘关系。作者只记事实,言下却有无穷感慨。

以下一段则叙母亲死后十一年,有光人学,且与大姊各完婚嫁。作者这里特别说明,大姊的归宿为“孺人所许聘者”,有光所娶也是“孺人所聘者”。盖旧时儿女婚事概由父母之命,这在母亲死前一一已有安排。这种念念不忘的口吻,涵味仍是深厚复杂的。文中写道,“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一些印象较深的往事记忆犹新,但更多的往事却已记不分明,令作者黯然神伤,故末句伤痛之语便觉水到渠成。

文中所表达的既有对母亲特有的短暂、辛苦而不无光华的一生的诚挚的纪念,又有人伦中最普遍最深切的一种感情。即对母爱的歌颂与依恋。作者力求客观叙事,绝去粉饰。尤其突出的一点,便是尽量地减去了直接的、主观的抒情。该文用第三人称叙事,除“伤哉”、“天乎痛哉”两短语,几乎全篇是不动声色地叙事。然而由于所叙皆作者印象最深、涵味极厚的生活细节,款款叙来,自足动人。如文中记儿女或牵衣或乳抱,母亲却劳作不息,那形象是极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

特别是首尾两部分,最质木无文,却最见功力。最有特色,情性横溢,潜台词极多。文章不仅文字简练,而且富于含蕴。例如写母亲之死,诸儿不知悲痛,仅随人而泣,令人感到双重的可悲。又记画工以遗孤为模特儿画遗容,仅说“二子肖母”,令人反思母亲当时如何撇得下如此小儿女,越觉其以浅语表深哀.催人泪下。作者用了即事寓情的手法,满足于款款叙事,赋予了全文以不动声色而感人至深的特殊风采。

纵观全篇,并没有过多作者强烈而直接的感情抒发,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对生活细节进行描述,却将自己厚重的感情融于字里行间,融于这些看似简单平凡的事件。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平凡淡然的背后却是隐藏着作者对亡母的深深的怀念与对亡母逝世的沉痛之感以及亡母高尚美好的品德。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 《吴山图记》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
    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 《沧浪亭记》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  余曰:
    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
    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 《乙卯冬留别安亭诸友》
    黾勉复行役,殷勤感故知。
    悠悠寒水上,猎猎朔风吹。
    弹雀人多笑,屠龙世久嗤。
    往来诚数数,公等得无疑。
  • 《自徐州至吕梁述水势大略》
    黄河漫徐方,原野层波生。
    万人化为鱼,凛然余孤城。
    仅见沮洳间,檐楹半颓倾。
    日月照蛟室,风波栖蜑氓。
    侵薄连群山,浩荡烟霞明。
    山回时复圆,盂盎涵光晶。
    忽然睹开豁,天末翠黛横。
    此来顿觉异,日在江湖行。
    吕梁遂安流,泯泯无水声。
    狼牙没深沉,一夜走长鲸。
    三洪坐失险,蛟龙不能争。
    乃知房村间,尚未得泻倾。
    如人有疾病,腹坚中膨脝。
    空役数万人,绩用何年成。
  • 《郓州行寄友人》
    去年河溢徐房间,至今填阏之土高屋颠。
    齐鲁千里何萧然,流冗纷纷满道边。
    牵挽小车载家具,穴地野烧留处处。
    丈夫好女乞丐不羞耻,五岁小儿皆能娴跪起。
    卖男卖女休论钱,同床之爱忍弃捐。
    相携送至古河边,回身号哭向青天。
    原田一望如落鸦,环坐蹒跚掘草芽。
    草芽掘尽树头髡,归家食人如食豚。
    今年不雨已四月,二麦无种官储竭。
    近闻沂泗多啸聚,郓州太守调兵食愁无计。
    乌鸦群飞啄人脑,生者犹恨死不早。
    自古天下之乱多在山东,况今中扼二京控引江淮委输灌注于其中。
    王会所图,禹贡所供,三吴百粤四海之会同,若人咽喉不可以一息而不通。
    使君宣力佐天子忧民恫,深谋远虑宜一知其所终,无令竹帛专美前人功。

猜你喜欢

  • 《闺怨·啼鸟惊回晓梦醒》
    〔明代〕
    啼鸟惊回晓梦醒,起来无力倚银屏。
    蛾眉未得张郎画,羞见东风柳眼青。
  • 《送吴山人》
    〔明代〕
    落叶满江边,秋风急暮蝉。
    我思天姥寺,君上洞庭船。
    束帛丘园少,征兵泽国连。
    不知方处士,炼药几时仙。
  • 《游仙·日月如过翼》
    刘基刘基〔明代〕
    日月如过翼,瞬息春已秋。
    何不学神仙,缥缈凌虚游。
    雷霆以为舆,虹霓以为筜。
    清晨登阆风,薄暮宿不周。
    长啸曾城巅,濯足翠水流。
    俯视八极内,扰扰飞蜉蝣。
  • 《题渔乐图》
    王绂王绂〔明代〕
    遥天雨歇明残霞,凉风飒飒吹蒹葭。
    晚来随处可栖泊,五湖烟水皆吾家。
    得鱼且觅津桥酒,旋采溪毛杂菱藕。
    除着沙鸥孰可亲,隔篷唤取邻船叟。
    生计年年一叶舟,全家不识别离愁。
    妇能斫帟儿行盏,一笛横吹万里秋。
  • 《次韵奉寄孟浩彦弘》
    刘崧刘崧〔明代〕
    幽人共爱溪边住,舍北舍南春水声。
    开径不嫌时独往,到城应许日同行。
    乱云长共青山黑,白鸟偏依绿树明。
    无限客愁谁断送,携壶长拟就君倾。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