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凉州词三首

[唐代]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凉州词三首译文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古镇的城门向着沙漠开敞,胡人的士兵经常依靠着小山丘。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巡逻边城的来使出行应该趁早,想要平安无事没有使者来到。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展开
收起

凉州词三首注解

1
碛:戈壁、沙漠。
2
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
3
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所陷。
4
沙堆:亦作“ 沙塠 ”,沙墩,小沙丘。
5
使客:使者。
6
凤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位于黄河南岸。
7
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8
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叶,果均可食。
9
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10
恩泽:恩惠赏赐。
11
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展开
收起

凉州词三首赏析

《凉州词》是乐府诗的名称,本为凉州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诗,描写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战事。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从边城的荒凉、边塞的侵扰、边将的腐败三个方面,再现了边城惨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深切忧患。

其一:

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其三: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张籍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原因在哪里?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籍

张籍[唐代]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 《成都曲》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凉州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 《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褥。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猜你喜欢

  • 《乐府杂咏六首。孤烛怨》
    陆龟蒙陆龟蒙〔唐代〕
    前回边使至,闻道交河战。
    坐想鼓鞞声,寸心攒百箭。
  • 《春游灵泉寺》
    贯休贯休〔唐代〕
    水蹴危梁翠拥沙,钟声微径入深花。
    嘴红涧鸟啼芳草, 头白山僧自扞茶。
    松色摧残遭贼火,水声幽咽落人家。
    因寻古迹空惆怅,满袖香风白日斜。
  • 《奉先张明府休沐还乡海亭宴集》
    孟浩然孟浩然〔唐代〕
    自君理畿甸,予亦经江淮。
    万里书信断,数年云雨乖。
    归来休浣日,始得赏心谐。
    朱绂恩虽重,沧洲趣每怀。
    树低新舞阁,山对旧书斋。
    何以发秋兴,阴虫鸣夜阶。
  • 《题笙·筠管参差排凤翅》
    罗邺罗邺〔唐代〕
    筠管参差排凤翅,月堂凄切胜龙吟。
    最宜轻动纤纤玉,醉送当观滟滟金。
    缑岭独能征妙曲,嬴台相共吹清音。
    好将宫征陪歌扇,莫遣新声郑卫侵。
  • 《杪秋洞庭怀王道士》
    马逢〔唐代〕
    漂泊日复日,洞庭今更秋。
    青桃亦何意,此夜催人愁。
    惆怅客中月,裴回江上楼。
    心知楚天远,目送沧波流。
    谢客久已灭,微言无处求。
    空余白云在,客兴随孤舟。
    千里杳难尽,一身常独游。
    故园复何许,江汉徒迟留。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