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中秋月二首·其二

[唐代]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二首·其二译文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中秋月二首·其二注解

1
圆魄:指中秋圆月。
2
安知:哪里知道。

中秋月二首·其二赏析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峤

李峤[唐代]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 《日》
    旦出扶桑路。
    遥升若木枝。
    云间五色满。
    霞际九光披。
    东陆苍龙驾。
    南郊赤羽迟。
    倾心比葵藿。
    朝夕奉光曦。
  •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故台苍颉里,新邑紫泉居。
    岁在开金寺,时来降玉舆。
    龙形虽近刹,鸟迹尚留书。
    竹是蒸青外,池仍点墨馀。
    天文光圣草,宝思合真如。
    谬奉千龄日,欣陪十地初。
  •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总管张仁亶》
    玉塞征骄子,金符命老臣。
    三军张武旆,万乘饯行轮。
    猛气凌玄朔,崇恩降紫宸。
    投醪还结士,辞第本忘身。
    露下鹰初击,风高雁欲宾。
    方销塞北祲,还靖漠南尘。
  • 《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
    夕吹生寒浦,清淮上暝潮。
    迎风欲举棹,触浪反停桡。
    淼漫烟波阔,参差林岸遥。
    日沉丹气敛,天敞白云销。
    水雁衔芦叶,沙鸥隐荻苗。
    客行殊未已,川路几迢迢。

猜你喜欢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