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堤上行三首

[唐代]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上楼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堤上行三首译文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酒旗相望着在大堤的上头,堤下船连船,堤上楼挨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天色将晚,行人急忙争渡,桨声幽轧轧,船儿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江南江北同望波浪江烟,入夜行人还对歌在江边。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桃叶歌》表达了爱情,《竹枝词》诉说着哀愁,水流和月光无穷无尽哟,恰似歌声中的情感绵绵。

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长堤弯弯曲曲,堤内水徘徊,酒舍旗亭一家挨一家地排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傍晚时挑出杏帘儿招徕顾客,高高的大船落帆靠岸停下来。
展开
收起

堤上行三首注解

1
樯:原指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船。
2
幽轧:划桨声。
3
中流:在水流之中。
4
烟波:烟雾苍茫的水面。
5
桃叶:乐府歌曲名。这里借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
6
竹枝怨:《竹枝词》诉说哀怨。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刘禹锡把民歌变成了文人的诗体。这些民歌中有一些情歌,但多表达怨苦之情。夔州一带,是竹枝词的故乡。
7
月明:月亮光。
8
次第: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9
轲峨:高大的样子。
展开
收起

堤上行三首赏析

《堤上行》大约写于作者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堤上行》是刘禹锡根据梁简文帝的《大堤曲》创制的乐府新题。《古今乐录》曰:“清商西曲《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梁简文帝由是有《大堤曲》,《堤上行》又因《大堤曲》而作也。”这组诗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景和码头上商船来往不绝的繁荣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发达的商业经济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唐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句》
    晓莺林外千声啭,芳草阶前一尺长。
  • 《句》
    风定花落深一寸,日高蹄鸟度千声。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猜你喜欢

  • 《乌夜啼》
    李白李白〔唐代〕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 《上清辞·楼锁彤霞地绝尘》
    李九龄〔唐代〕
    楼锁彤霞地绝尘,碧桃花发九天春。
    东皇近日慵游宴,闲煞瑶池五色麟。
  • 《南海晚望》
    贯休贯休〔唐代〕
    海上聊一望,舶帆天际飞。
    狂蛮莫挂甲,圣主正垂衣。
    风恶巨鱼出,山昏群獠归。
    无人知此意,吟到月腾辉。
  • 《酬梁二十宋中所赠兼留别梁少府》
    独孤及独孤及〔唐代〕
    少读黄帝书,肯不笑机事。
    意犹负深衷,未免名迹累。
    厌贫学干禄,欲徇宾王利。
    甘为风波人,岂复江海意。
    担簦平台下,是日饮羁思。
    逢君道寸心,暂喜一交臂。
    绪言未及竟,离念已复至。
    甯陵望南丘,云雨成两地。
    途殊迹方间,河广流且驶。
    暮帆望不及,览赠心欲醉。
    爱君如金锡,昆弟皆茂异。
    奕赫连丝衣,荣养能锡类。
    君子道未长,深藏青云器。
    巨鳞有纵时,今日不足议。
    唯当加餐饭,好我袖中字。
    别离动经年,莫道分首易。
  • 《宿岳阳开元寺》
    修睦〔唐代〕
    竟夕凭虚槛,何当兴叹频。
    往来人自老,今古月常新。
    风逆沈鱼唱,松疏露鹤身。
    无眠钟又动,几客在迷津。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