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一

[唐代]李白

chǔwéibié
chángānqīngmén
zhāoshǒu
yánzuìjīnzūn
líndāngshàngshí
jūnyán
fēngchuīfānglánzhē
méiniǎoquèxuān
shǒuzhǐfēihóng鸿
qíngnánlùn
tóngguīzǎowǎn
yǐngshuǐyǒuqīngyuán
查看更多 ∨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一翻译

天宝二年(743), 李白在翰林。 唐玄宗无意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 高力士、 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初到长安怀抱的希望终于破灭,打算离开长安。本诗正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长安青绮门”,是东去的行人辞别京城的起点,自然会使人想起种瓜的召平;再往前走,便是折柳分袂的灞桥。这个地方原本就蕴蓄着历史的感慨,加上酒店里胡姬殷勤招呼,举杯在手,更觉得思绪万千,别情无极。在朋友临当上马,相别即在顷刻之际,诗人含蓄地倾诉了他的肺腑之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这看起来似是写眼前易见之景,但实是暗喻心中难显之情。芳兰摧折,贤能之士偏偏遭遇不幸;鸟雀喧嚣,奸佞之臣得志猖狂;风吹、日没,则是政治黑暗,国势渐衰的写照。在知友临别之际,道出这么两句,彼此都很瞭然,而却包含着多么深广的忧愤呵!现实既是如此,诗人又怎样考虑他们彼此的出处行藏呢?“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手指飞鸿,并不一定是送别时实有之景,也是暗喻心中欲言之志。“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扬雄《法言·问明篇》)。象鸿鸟一样高飞,离开长安,固然是对政治污浊的深恶痛绝,同时也还有出于实际的全身远祸的考虑。“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表明两人对现实的认识很清醒,归趋也正相同。“颍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堪为归隐之地;又是历史的,更符归隐之情,许由的流风未歇,也正似颍水的清源不竭。这也就暗含着对裴十八归隐的赞赏和慰藉。
这个诗题下的两首诗,虽可相对独立,若就思想内容而言,前一首有待后一首才更高,后一首则须有前一首才完足。如果诗意仅止于同归颍水,追踪许由,那还只是一般诗人的手笔,而到了第二首把诗意翻进一层,才是李白所独到的境界。
(徐永年)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唐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猜你喜欢

  • 《题青草湖神祠》
    杨夔〔唐代〕
    坏墙风雨几经春,草色盈庭一座尘。
    自是神明无感应,盛衰何得却由人。
  • 《静坐·绳床欹坐任崩颓》
    齐己齐己〔唐代〕
    绳床欹坐任崩颓,双眼醒醒闭复开。
    日月更无闲里过,风骚时有静中来。
    天真自得生难舍,世幻谁惊死不回。
    何处堪投此踪迹,水边晴去上高台。
  • 《移居西湖作》
    齐己齐己〔唐代〕
    火云阳焰欲烧空,小槛幽窗想旧峰。
    白汗此时流枕簟,清风何处动杉松。
    残更正好眠凉月,远寺俄闻报晓钟。
    只待秋声涤心地,衲衣新洗健形容。
  • 《遇放猿再作》
    王仁裕王仁裕〔唐代〕
    嶓冢祠前汉水滨,饮猿连臂下嶙峋。
    渐来子细窥行客,认得依稀是野宾。
    月宿纵劳羁绁梦,松餐非复稻粱身。
    数声肠断和云叫,识是前时旧主人。
  • 《下第后寄高山人》
    顾非熊顾非熊〔唐代〕
    我家堂屋前,仰视大茅巅。
    潭静鸟声异,地寒松色鲜。
    人眠瓮牖月,鹿饮竹门泉。
    多愧邻高隐,无成又一年。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