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

[宋代]黄庭坚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译文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偶尔没有公事可做,下下围棋,喝杯小酒,忙里偷闲,似乎有些辜负大好时光了。

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坐隐手谈之乐,超过岩穴隐居,也胜过和庸俗的人们闲聊。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对弈浑然不觉时间流逝,公文堆积到已积尘,而客人已久等在门外了。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骄兵必败,多疑必失,我一边下棋一边提醒自己不可犯这样的错误,果然最后打杀敌军,真是酣快淋漓。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偶然没有公务,遇到友人同样休息来做客,两人就坐着下围棋,边下边讨论棋路。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思绪仿佛蛛丝飘荡在天空,细细一缕却未曾断绝;身子则像在蝉壳遍地的树下专心致志捕蝉的人,化成了一段枯树枝般,纹丝不动。

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这一处棋有如湘东王萧绎,只剩一个活眼,确实该被吃掉。但整盘局面势均力敌,我应当还能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谁说我们这些人爱惜光阴?明明下棋下到快天亮,尚未发觉时间流逝。
展开
收起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注解

1
负朝暄:余方有公事,子姑去负暄。围棋或者下围棋的别称之一。即为隐者之乐,与围棋“坐隐”之称相对。
2
手谈:围棋对局的别称。
3
俗人言:多指聒噪之语,反衬出围棋“手谈”之高雅情怀。
4
校:通“较”,较量;一本作“角”。
5
蜩:蝉的总名。蜩甲,指蝉蜕的壳。
6
湘东一目: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
7
爱:吝惜,不要理解为爱惜。
8
参横月落:参星横斜,月亮落下,指夜深。参,参(shēn)星,二十八宿之一。
展开
收起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赏析

第一首诗描写作者坐隐手谈之乐,第二首表现与友人对弈之趣,这组诗是作者以下棋为题材描摹下围棋时心无旁骛、全力争胜的忘我状态。组诗对于下棋刻画入微并形中见神,富有寄托,寓言外之意,发人深思极费匠心。

其一

首联负字用得颇妙,负是辜负的意思,平日为案牍劳形的人偶尔无事就大白天下盘棋,确实有点辜负了大好时光,但却也是一种自嘲,有忙里偷闲的意趣。

颔联“坐隐”和“手谈”两个动作表达出下棋的快乐,而这种快乐超过了真正的岩穴隐居,更胜过和那些庸俗的人闲扯空谈。

颈联侧面写出了两人对弈时间之久,对弈之入迷,对弈之旗鼓相当,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两人下棋,书本桌子都堆满了灰尘,哪怕客人在外等候多时也全不理会,照应了颔联的坐隐,体现二人下棋浑然忘我。说是“偶无书事”,其实是下起棋来忘记了时间,书文堆积,客人门外等着,还真是误事了。

最后的尾联可谓神来之笔,把之前的下棋岑寂徒然打破,有慨叹有议论,并且从下棋中总结感悟出人生的哲理。他一边下棋,一边在留心棋给人的启示,又想起了在棋盘上“骄兵必败”“多疑必失”的道理也是适用的。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自我提醒。而最后把对手打败更是淋漓尽致,如释重负,快哉爽哉。

其二

首联又是自己没用书事,朋友正好休息,大好机会,于是在席上定要好好较量一番!照应了题目,又为下面的描述下棋展开铺垫。

颔联“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这是会下棋的人才能写出的妙句。这是一个静静的棋手的形象,前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以蛛丝来形容棋手心思缜密,偌大的棋盘被比作苍空,在这棋盘中自然处处都要极其细心。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棋手仍在思考,他的思路像细细的蛛丝一样,在浩淼的天空中飘荡,希望能够寻到明晰的答案。这是何等奇特的比喻!而第二句,则用了《庄子》中佝偻承蝉的典故。一个用竹竿粘“知了”的老人,其拿手好戏是能在这时屏住呼吸,伸出的手就像枯枝一样。“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而正在下棋的棋手,也正是这样地一动不动,全神贯注。在这一刹那时间似乎也停滞了。这告诉我们专心致志地从事于一件事,就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一联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我们仿佛在静静地看到了下棋人思想的活动。

还有更妙的颈联,“湘东一目”,是说一位被封为“湘东王”而又是一只眼的贵族。历史上有两位有点名气的“湘东王”,一位是南朝·宋的刘彧,后来他成为宋明帝。他的棋下得很差,下棋常常要“去格八九道”。著名棋手王抗常常调侃他,说您的飞棋(围棋术语,相当于马走日),我是绝不敢断您的。结果宋明帝一直以为自己的棋下得很好。另一位是稍后的梁元帝萧绎,他在当上皇帝之前被封为“湘东王”,担任荆州刺史。他自幼瞎了一只眼睛,看来“湘东一目”说的是他。这一典故在这里用得实在巧妙,围棋需要两眼才能成活,“一目”就只能等死了。而笔锋突然一转,说天下从中间划分下去尚且可以把握。也就是说边角一目不成活,但如果把握中盘,还是很有希望的。从中我们看到黄鲁直的豁达和大气,这里可能多少也有受到其恩师苏东坡的影响,我们感受到一种舍得的潇洒和对全局把握的自信,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这首诗或许是黄鲁直借下棋来劝勉友人任渐要对将来的大局充满希望,不要偏安一隅,更要学会甘愿去舍弃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

最后黄庭坚是在感叹,确实,围棋是这样吸引人,时光是一点点地过去,就是最珍惜时光的读书人,也几乎将时间忘记了,一眨眼,就已经是深夜了……。这句用了反问的语气,爱不要理解为爱惜,应理解为吝惜,也就是说不要总认为我们这些读书人特别吝惜时间来读书处理政务,如果是抽空来下盘棋,还是完全舍得的,哪怕忘了时间,这正好与上面豁达乐观的格调相一致。

总评

两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自己与棋友对弈的情景。他认为围棋比山水之乐更具魅力,也胜过与凡夫俗子聊天。对局者一心专注在棋盘上,以至忘记时间。前人评日:“较胜负于一着,与王荆书措意异矣。”即是说,黄庭坚下棋时把握最为关键一步的态度,与王安石处处用心,步步为营的态度是恰恰大不相同的。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黄庭坚

黄庭坚[宋代]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鄂州南楼书事》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 《病起荆江亭即事》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猜你喜欢

  • 《为游叔蕃觅苦椎》
    罗公升〔宋代〕
    丘中有佳人,被褐抱白玉。
    百年老风雨,坐阅成毁速。
    霜余乃脱颍,磊落隐者屋。
    平生苦硬姿,卓尔受命独。
    虞翻终老辣,严挺笑软熟。
    世情乐肥甘,有齿但食肉。
    封题欲远赠,惧以蜇口渎。
    的应山林味,雅称藜藿咮。
    聊持诗百字,为博珠一斛。
    我本看泉声,茅斋添夜读。
  • 《答裴煜·寥寥今非古》
    曾巩曾巩〔宋代〕
    寥寥今非古,感激事真妄。
    曾谁省孤心,只以弭群谤。
    参差势已甚,决起意犹强。
    亲朋为忧危,议语数镌荡。
    久之等聋眊,兀矣坐闾巷。
    长嗟贫累心,更苦病摧壮。
    微诚岂天与,今晨子来贶。
    顾惭小人愚,未出众夫上。
    狂言屈子吟,浩歌仍子倡。
    相欢匪貌济,所得实心尚。
    时节虽已晏,梅柳幸欲放。
    过从勿厌倦,相迟非欎盎。
  • 《甲寅西归江行春怀十首》
    汪莘〔宋代〕
    绕屋桃花可得追,迎门犹有海棠枝。
    牡丹未放酴醾小,并入青梅煮酒时。
  • 《正月十二日游东坡白鹤峰故居其北思无邪斋》
    杨万里杨万里〔宋代〕
    诗人自古例迁謪,苏李夜郎并惠州。
    人言造物困嘲弄,故遣各捉一处囚。
    不知天公爱佳句,曲与诗人为地头。
    诗人眼底高四海,万象不足供诗愁。
    帝将湖海赐汤沐,堇堇可以当冥搜。
    却令玉堂挥翰手,为提椽笔判罗浮。
    罗浮山色浓泼黛,丰湖水光先得秋。
    东坡日与群仙游,朝发昆阆夕不周。
    云冠霞佩照宇宙,金章玉句鸣天球。
    但登诗坛将骚雅,底用蚁冗封王侯。
    元符诸贤下石者,秪与千载掩鼻羞。
    我来剥啄王粲宅,鹤峰无恙江空流。
    安知先生百岁後,不来弄月白苹洲。
    无人挽住乞一句,犹道雪乳冰湍不。
    当年醉里题壁处,六丁已遣雷电收。
    独遗无邪四个字,鸾飘凤泊蟠银钩。
    如今亦无合江楼,嘉佑破寺风飕飕。
  • 《端午帖子·太上皇帝阁》
    周必大周必大〔宋代〕
    此日天中节,它年赤伏符。
    只因昭火德,不为记荆吴。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