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哭李商隐

[唐代]崔珏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哭李商隐译文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成纪郎官名字叫李义山,身归黄土让人空怀长叹。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诗词树林的枝叶已落尽,学术界的浪涛一夜枯干。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狂风暴雨把那灯烛吹灭,姓名一直在我心中思念。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他应该到世外攀折玉树,身著霓裳登上那仙人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空怀有凌云万丈的高才,一生胸襟不曾片刻展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鸟啼花落斯人归于何处,竹死桐枯凤鸟不再飞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良马不遇足因无主而弯,知音痛失心由断弦而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冥府不用感叹阴阳相隔,又有文星送入坟墓中来。
展开
收起

哭李商隐注解

1
成纪:古县名,战国时设置,县址大约在今甘肃省秦安县。
2
适归:往归;归向。
3
高壤:土丘。一作“黄壤”。
4
词林:词坛。借指文学界。
5
学海:喻指学术界。
6
波澜: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7
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
8
琪树:仙境中的玉树。
9
霓裳:神仙的衣裳。相传神仙以云为裳。一作“霓衣”。
10
绛坛:一作“玉坛”。
11
凌云: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
12
襟抱:怀抱之意。这里指远大的理想。
13
竹死桐枯:传说中的凤凰非甘泉不饮,非竹不食,非梧桐不栖。这里是说社会残酷地剥夺了李商隐生存下去的条件。
14
踠:屈曲、弯曲的意思。
15
绝弦:断绝琴弦,喻失去知音。
16
九泉:犹黄泉。指人死后的葬处。
17
三光:古人以日月星为三光。
18
文星:文曲星,传说中天上掌管人间文事的星宿,通常指富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展开
收起

哭李商隐赏析

崔珏说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而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鞭辟和对才人的叹惜。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世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中间两联,承首联而写“哭”。李商隐有《流莺》诗:“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以伤春苦啼的流莺,因花落而无枝可栖,自喻政治上的失意。崔诗“鸟啼花落人何在”,则用“鸟啼花落”烘托成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劲,悲悼的意味更浓。

第四句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去世。《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足见其高贵。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李商隐在科第失意时,曾把排抑他的人比作嗜食腐鼠的鸱鸟,而自喻为鹓雏(《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当时凤在,就无桐可栖,无竹可食。此时竹死,桐枯,凤亡,就更令人悲怆了。此句用字平易、精审,可谓一哭三叹也。

“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要归之于压制人材的黑暗的政治现实。一般人都为此深感悲愤,何况作为李商隐的旧交和知音呢。“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春秋时,俞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作者借此故事,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尾联作者独运匠心,采用了“欲进故退”的手法,荡开笔触,不说自己的悲哀,却用劝慰的语气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意思是说: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这其实既不是安慰亡友,也不是诗人自慰。李商隐潦倒一生,郁郁而逝,人世既不达,冥间不可期。因此说,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痛的别一种表达方式,是“反进一层”之法。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崔珏

崔珏[唐代]

崔珏(音jue决),字梦之,唐朝人。尝寄家荆州,登大中进士第,由幕府拜秘书郎,为淇县令,有惠政,官至侍御。其诗语言如鸾羽凤尾,华美异常;笔意酣畅,仿佛行云流水,无丝毫牵强佶屈之弊;修辞手法丰富,以比喻为最多,用得似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诗作构思奇巧,想象丰富,文采飞扬。例如《有赠》一诗写美人的倾国之貌,“烟分顶上三层绿,剑截眸中一寸光”、“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等句,其设喻之奇、对仗之工、用语之美,真令人叹为观止、为之绝倒,梦之真可谓是镂月裁云之天工也。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一),所录尽是佳作。

  • 《岳阳楼晚望》
    乾坤千里水云间,钓艇如萍去复还。
    楼上北风斜卷席,湖中西日倒衔山。
    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
    何事黄昏尚凝睇,数行烟树接荆蛮。
  • 《美人尝茶行》
    云鬟枕落困春泥,玉郎为碾瑟瑟尘。
    闲教鹦鹉啄窗响,和娇扶起浓睡人。
    银瓶贮泉水一掬,松雨声来乳花熟。
    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
    明眸渐开横秋水,手拨丝簧醉心起。
    台时却坐推金筝,不语思量梦中事。
  • 《门前柳》
    门前蜀柳知春,风淡暖烟愁杀人。
    将谓只栽郡楼下,不知迤逦连南津。
    南津柳色连南市,南市戎州三百里。
    夷陬蛮落相连接,故乡莫道心先死。
    我今帝里尚有家,门前嫩柳插仙霞。
    晨沾太一坛边雨,暮宿凤凰城里鸦。
    别来三载当谁道,门前年年绿阴好。
    春来定解飞雪花,雨后还应庇烟草。
    忆昔当年栽柳时,新芽茁茁嫌生迟。
    如今宛转稊著地,常向绿阴劳梦思。
    不道彼树好,不道此树恶。
    试将此意问野人,野人尽道生处乐。
    为报门前杨柳栽,我应来岁当归来。
    纵令树下能攀折,白发如丝心似灰。
  • 《和友人鸳鸯之什》
    翠鬣红衣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共飞。
    映雾乍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寂寂春塘烟晚时,两心和影共依依。
    溪头日暖眠沙稳,渡口风寒浴浪稀。
    翡翠莫夸饶彩饰,鸊鹈须羡好毛衣。
    兰深芷密无人见,相逐相呼何处归。
    舞鹤翔鸾俱别离,可怜生死两相随。
    红丝毳落眠汀处,白雪花成蹙浪时。
    琴上只闻交颈语,窗前空展共飞诗。
    何如相见长相对,肯羡人间多所思。
  • 《道林寺》
    临湘之滨麓之隅,西有松寺东岸无。
    松风千里摆不断,竹泉泻入于僧厨。
    宏梁大栋何足贵,山寺难有山泉俱。
    四时唯夏不敢入,烛龙安敢停斯须?
    远公池上种何物,碧罗扇底红鳞鱼。
    香阁朝鸣大法鼓,天宫夜转三乘书。
    野花市井栽不著,山鸡饮啄声相呼。
    金槛僧回步步影,石盆水溅联联珠。
    北临高处日正午,举手欲摸黄金乌。
    遥江大船小于叶,远村杂树齐如蔬。
    潭州城郭在何处,东边一片青模糊。
    今来古往人满地,劳生未了归丘墟。
    长卿之门久寂寞,五言七字夸规模。
    我吟杜诗清入骨,灌顶何必须醍醐。
    白日不照耒阳县,皇天厄死饥寒躯。
    明珠大贝采欲尽,蚌蛤空满赤沙湖。
    今我题诗亦无味,怀贤览古成长吁。
    不如兴罢过江去,已有好月明归途。

猜你喜欢

  • 《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河南府陆浑县有鸣皋山)》
    李白李白〔唐代〕
    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
    觉时枕席非碧山, 侧身西望阻秦关。
    麒麟阁上春还早,著书却忆伊阳好。
    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
    我家仙翁爱清真, 才雄草圣凌古人,欲卧鸣皋绝世尘。
    鸣皋微茫在何处, 五崖峡水横樵路。
    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
    去时应过嵩少间,相思为折三花树。
  • 《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
    李白李白〔唐代〕
    河伯见海若,傲然夸秋水。
    小物昧远图,宁知通方士。
    多君紫霄意,独往苍山里。
    地古寒云深,岩高长风起。
    初登翠微岭,复憩金沙泉。
    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
    饮彼石下流,结萝宿溪烟。
    鼎湖梦渌水,龙驾空茫然。
    早行子午关,却登山路远。
    拂琴听霜猿,灭烛乃星饭。
    人烟无明异,鸟道绝往返。
    攀崖倒青天,下视白日晚。
    既过石门隐,还唱石潭歌。
    涉雪搴紫芳,濯缨想清波。
    此人不可见,此地君自过。
    为余谢风泉,其如幽意何。
  • 《山房春事二首》
    岑参岑参〔唐代〕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 《寒食》
    于濆〔唐代〕
    二月野中芳,凡花亦能香。
    素娥哭新冢,樵柯鸣柔桑。
    田父引黄犬,寻狐上高冈。
    坟前呼犬归,不知头似霜。
  • 《雩祀乐章。肃和》
    佚名〔唐代〕
    朱鸟开辰,苍龙启映。
    大帝昭飨,群生展敬。
    礼备怀柔,功宣舞咏。
    旬液应序,年祥协庆。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