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山居书事

[唐代]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山居书事译文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山居书事注解

1
偶:偶然。
2
高枕:两种解释,一作枕着高的枕头解,一作比喻安卧无事解。
3
历日:指日历,记载岁时节令的书。
4
寒:指寒冷的冬天。

山居书事赏析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

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太上隐者

太上隐者[唐代]

太上隐者,唐代的隐士,隐居于终南山,自称太上隐者,生平不详。

  • 《山居书事》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猜你喜欢

  • 《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
    李商隐李商隐〔唐代〕
    佳兆联翩遇凤凰,雕文羽帐紫金床。
    桂花香处同高第, 柿叶翻时独悼亡。
    乌鹊失栖长不定,鸳鸯何事自相将。
    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
  • 《拟意·怅望逢张女》
    李商隐李商隐〔唐代〕
    怅望逢张女,迟回送阿侯。
    空看小垂手,忍问大刀头。
    妙选茱萸帐,平居翡翠楼。
    云屏不取暖,月扇未遮羞。
    上掌真何有,倾城岂自由。
    楚妃交荐枕,汉后共藏阄。
    夫向羊车觅,男从凤穴求。
    书成祓禊帖,唱杀畔牢愁。
    夜杵鸣江练,春刀解若榴。
    象床穿幰网,犀帖钉窗油。
    仁寿遗明镜,陈仓拂彩球。
    真防舞如意,佯盖卧箜篌。
    濯锦桃花水,溅裙杜若洲。
    鱼儿悬宝剑,燕子合金瓯。
    银箭催摇落,华筵惨去留。
    几时销薄怒,从此抱离忧。
    帆落啼猿峡,樽开画鹢舟。
    急弦肠对断,翦蜡泪争流。
    璧马谁能带,金虫不复收。
    银河扑醉眼,珠串咽歌喉。
    去梦随川后,来风贮石邮。
    兰丛衔露重,榆荚点星稠。
    解佩无遗迹,凌波有旧游。
    曾来十九首,私谶咏牵牛。
  • 《登骊山高顶寓目》
    李显李显〔唐代〕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
    阊阖雄里閈,城阙壮规模。
    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
    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
  • 《戏招诸客》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黄醅绿醑迎冬熟,绛帐红炉逐夜开。
    谁道洛中多逸客,不将书唤不曾来。
  • 《酬姚补阙南仲云溪馆中戏题随书见寄》
    清江清江〔唐代〕
    寺溪临使府,风景借仁祠。
    补衮周官贵,能名汉主慈。
    卧云知独处,望月忆同时。
    忽枉缄中赠,琼瑶满手持。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