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柳梢青岳阳楼

[宋代]戴复古

xiùjiànfēiyín
dòngtíngqīngcǎo
qiūshuǐshēnshēn
wànqǐngguāng
yuèyánglóushàng
kuàijīn
xiéjiǔdēnglín
wènyǒujiǔréngòngzhēn
biànjìnrénjiān
jūnshāndiǎn
jīn
查看更多 ∨

柳梢青岳阳楼译文及注释

袖剑飞吟:相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留诗于壁上,曰:“朝游百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青蛇”,指剑。“袖剑”即“袖里青蛇”之意。“飞吟”,即“朗吟飞过”之意。作者即以吕洞宾的行动自比。
洞庭青草:青草湖是洞庭湖的一部分,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
一快披襟: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君山:在洞庭湖。

柳梢青岳阳楼创作背景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石屏樵隐,于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出生在天台道黄岩县南塘屏山(明宪宗成化五年分黄岩南三乡设立太平县,即今之温岭市新河塘下)的一个穷书生之家。

  他的父亲戴敏才,自号东皋子,是一位“以诗自适,不肯作举子业,终穷而不悔”(楼钥《戴式之诗集,序》)的硬骨头诗人,一生写了不少诗,但留下来的很少。曾写过相当有名的《赋小园》诗,又有名句:“人行踯躅江边路”为编《诗人玉眉》的魏庆之所赏识,在当时东南诗坛上颇有声誉。他在临终前还对亲友说:“我已病入膏肓了,不久将辞世,可惜儿子太小,我的诗将要失去传人。”可见他对诗真到了入迷的程度。

  戴复古不但继承乃父的诗迷,也继承了乃父的风格,并予发扬光大,俨然成一派首领。更可贵者,他一如乃父,不肯作举子业,宁愿布衣终身。他耿介正直,不吹拍逢迎,不出卖灵魂而求功名利禄,也与乃父一样,终穷而不悔。在南宋那纸醉金迷的时代里,这确乎是难能可贵的。

  戴复古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如果说赵构在临安立足之初,尚有南方各路勤王部队,北方也到处有抗金义军的烽火,但到第二代孝宗时,由于赵构的不抵抗主义,失望的失望,覆灭的覆灭,统治集团又腐败无能,早已安于“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小朝廷生活了。戴复古就生于这第二代小王朝之时,碰上这样的时代,辛弃疾、陆游等尚被闲置,何况一个无名后生,所以即使戴复古“负奇尚气,慷慨不羁 ”(元·贡师泰《石屏集》序),空怀一腔忠心报国的男儿热血,又哪里有用武之地呢! 由于南宋的偏安,使台州成为东南沿海的既接近京畿又较为安定的后方,这使偏远、闭塞的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得以迅速的繁荣。特别在文化上,从唐朝郑虔启蒙以来,到这时才有一大批著名文人学者如朱熹、唐仲友、赵汝愚、尤袤、岳珂等,来到台州,并任要职,把台州文化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朱熹等人又极为重视教育,到处办书院,四出讲学,因而科举之风日盛,中举之人空前增加。南宋153年间,台州考中进士的有550人,状元一人,所以明代著名的台州人士谢铎说:“其时,台之人以科第发身致显荣者,何限!”(《石屏集·序》)

展开
收起

柳梢青岳阳楼鉴赏

  戴复古一生潦倒,浪迹江湖,足迹所至,常有吟咏。他远离官场,有相对自由的心灵和超脱的情怀,用不着蝇营狗苟,所以内心有更大空间容纳祖国的奇山异水,又时刻不忘抗金复国大业。登临之际,他的爱国豪情油然而生。这首登临岳阳楼之作即是如此。

  “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戴复古浪迹南北,兼有豪迈胸怀,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相似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与那些浅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极凝练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

  “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广袤,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超旷、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兼爱国者形象。“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作者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下片开始,词人笔锋陡转,“快”意顿生波澜:“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不携酒的原因是无人共斟,冷静道来,中有无限孤寂感伤之情。

  此过片处实乃转折之处,纵览全词,上片写美景游情,下片抒兴废之叹,两片情感有异。但这两句转折得很自然,达到了“发起别意”的目的,算得上“才高者”的杰作。“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揭破主题。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践踏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有谁能共饮作者之酒呢?

  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作者真正关切的地方,而正因为这个“变”字,作者也才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国家命运,进而感物伤怀的。南宋词人中有很多受到了辛弃疾的影响,戴复古在《望江南》词中说:“歌辞体儿有稼轩风”,可见他也有意学稼轩。但他的学习不是模仿,他没有稼轩参加抗金斗争的真切体验,但他长期身处下层,历尽沧桑,抗金复国的要求因而特别强烈,这使得他在审美体验上向稼轩靠拢,常常抒发今古茫茫的感慨,如本词的“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但都是审美境界的自然展现,而不是生硬的模仿照搬。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戴复古

戴复古[宋代]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

  • 《江村晚眺》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 《满江红赤壁怀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 《水调歌头》
    雕鹗上云汉,虎豹守天关。
    一官游戏,笑向古郢试朱轓。
    天下封疆几郡,尽得公为太守,奉诏仰天宽。
    万物一吐气,千里贺平安。
    雪楼高,三百尺,玉栏干。
    政成无事,时复把酒对江山。
    问讯莫愁安在,见说风流宋玉,犹有屋三间。
    请和阳春曲,留与世人看。
  • 《沁园春》
    一曲狂歌,有百馀言,说尽一生。
    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
    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
    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空馀豪气峥嵘。
    安得良田二顷耕。
    向临邛涤器,可怜司马,成都卖卜,谁识君平。
    分则宜然,吾何敢怨,蝼蚁逍遥戴粒行。
    开怀抱,有青梅荐酒,绿树啼莺。
  • 《贺新郎》
    说与黄花道。
    九秋深、三光五岳,气锺英表。
    金马玉堂真学士,蕴藉诗书奥妙。
    一一是、经纶才调。
    斟酌古今来活国,算忠言、谠论知多少。
    又入奏,金门晓。
    朝回问寝披萱草。
    对高堂长说,一片君恩难报。
    更待痴儿千载遇,膝下十分荣耀。
    趁绿鬓、朱颜不老。
    整顿乾坤济时了,奉板舆、拜国夫人号。
    可谓忠,可谓孝。

猜你喜欢

  • 《偈颂七十二首》
    释祖钦〔宋代〕
    天黑云深飞暮鸦,鹭鸶立雪对芦花。
    幸然不属今时事,句后声前会即差。
  • 《满庭芳》
    程垓程垓〔宋代〕
    南月惊乌,西风破雁,又是秋满平湖。
    采莲人尽,寒色战菇蒲。
    旧信江南好景,一万里、轻觅莼鲈。
    谁知道,吴侬未识,蜀客已情孤。
    凭高,增怅望,湘云尽处,都是平芜。
    问故乡何日,重见吾庐。
    纵有荷纫芰制,终不似、菊短篱疏。
    归情远,三更雨梦,依旧绕庭梧。
  • 《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
    刘克庄刘克庄〔宋代〕
    汲汲怀人梦,皇皇救世功。
    有心哉鲁叟,所见者周公。
    政绩简编在,精神寤寐通。
    宛如尚为左,忘却已迁东。
    凤去经纶远,麟来笔削终。
    空令千载下,跪奠两楹中。
  • 《文性之惠蛤蜊绿橘》
    牟巘五〔宋代〕
    二珍胥会到柴关,诗为高情趁早还。
    海上便如逢若士,橘中应不减商山。
    可人风味知渠隽,老我形容有许颃。
    快击黄包烹紫壳,为君呼酒一开颜。
  • 《北苑·客送西州路》
    刘克庄刘克庄〔宋代〕
    客送西州路,儿封北苑坟。
    凄凉蒿里挽,未必九泉闻。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