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西施滩

[唐代]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滩译文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奸臣伯嚭使吴国走向灭亡,却反而让西施承担这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像在为西施述说身世的不平。

西施滩注解

1
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2
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3
浣:洗。

西施滩赏析

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是不同于一般的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历史事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越王勾践因此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的结合起来。诗人在为西施辩诬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的奔流,好像在为她所蒙上的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是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是诗人的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感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的糅合在一起,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崔道融

崔道融[唐代]

崔道融(880年前—907年),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 《铜雀妓二首》
    严妆垂玉箸,妙舞对清风。
    无复君王顾,春来起渐慵。
    歌咽新翻曲,香销旧赐衣。
    陵园春雨暗,不见六龙归。
  • 《梅花》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 《鸡》
    买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
    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 《月夕有怀》
    圆光照一海,远客在孤舟。
    相忆无期见,中宵独上楼。
  • 《元日有题》
    十载元正酒,相欢意转深。
    自量麋鹿分,只合在山林。

猜你喜欢

  • 《李花·平旦入西园》
    韩愈韩愈〔唐代〕
    平旦入西园,梨花数株若矜夸。
    旁有一株李,颜色惨惨似含嗟。
    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匝至日斜。
    忽忆前时经此树,正见芳意初萌牙。
    奈何趁酒不省录,不见玉枝攒霜葩。
    泫然为汝下雨泪,无由反旆羲和车。
    东风来吹不解颜,苍茫夜气生相遮。
    冰盘夏荐碧实脆,斥去不御惭其花。
  • 《留别王维》
    崔兴宗崔兴宗〔唐代〕
    驻马欲分襟,清寒御沟上。
    前山景气佳,独往还惆怅。
  • 《寿春进祝圣七首·搜扬草泽》
    贯休贯休〔唐代〕
    俟时兼待价,垂棘出尘埃。
    仄席三旌切,移山万里来。
    烟霞衣上落,阊阖雪中开。
    寿酒今朝进,无非出世才。
  • 《王昭君·汉使南还尽》
    崔国辅崔国辅〔唐代〕
    汉使南还尽,胡中妾独存。
    紫台绵望绝,秋草不堪论。
  • 《海上和柴军使清明书事》
    李中〔唐代〕
    清明时节好烟光,英杰高吟兴味长。
    捧日即应还禁卫, 当春何惜醉朐阳。
    千山过雨难藏翠,百卉临风不藉香。
    却是旅人凄屑甚,夜来魂梦到家乡。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