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焚书坑

[唐代]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译文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竹帛燃烧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化为空虚,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而起,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来并不读书!

焚书坑注解

1
竹帛:代指书籍。
2
烟销:指把书籍烧光。
3
帝业:皇帝的事业。这里指秦始皇统治天下,巩固统治地位的事业。
4
虚:空虚。
5
关河:代指险固的地理形势。函谷关。黄河。白白地扼守着。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阳。代指秦始皇。
6
山东:崤函之东。一说指太行山之东,即为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
7
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两支主要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8
不读书:刘邦年青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青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
展开
收起

焚书坑赏析

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公元前213(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此时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章碣

章碣[唐代]

章碣(836—905年),唐代诗人,字丽山,章孝标之子。唐乾符三年(876年)进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广东连县人)来京,高湘主持考试,邵安石及第。

  •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 《上元夜建元寺观灯呈智通上人》
    建元看别上元灯,处处回廊斗火层。
    珠玉乱抛高殿佛,绮罗深拜远山僧。
    临风走笔思呈惠,到晓行禅合伴能。
    无限喧阗留不得,月华西下露华凝。
  • 《变体诗(蔡宽夫《诗话》:碣诗平侧各一韵,》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 《城东即事》
    闲寻香陌凤城东,时暂开襟向远风。
    玉笛一声芳草外,锦鸳双起碧流中。
    苑边花竹浓如绣,渭北山川淡似空。
    回首汉宫烟霭里,天河金阁未央宫。
  • 《雨》
    低着烟花漠漠轻,正堪吟坐掩柴扃。
    乱沾细网垂穷巷,斜送阴云入古厅。
    锁却暮愁终不散,添成春醉转难醒。
    霁来还有风流事,重染南山一遍青。

猜你喜欢

  •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柳宗元〔唐代〕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
    “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  问者曰: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驼曰: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  问者曰:
    “嘻,不亦善夫!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
  • 《同韦夏卿送顾况归茅山》
    朱长文朱长文〔唐代〕
    谪宦闻尝赋,游仙便作诗。
    白银双阙恋,青竹一龙骑。
    先入茅君洞,旋过葛稚陂。
    无然列御寇,五日有还期。
  • 《春山居·独来多任性》
    于鹄于鹄〔唐代〕
    独来多任性,惟与白云期。
    深处花开尽,迟眠人不知。
    水流山暗处,风起月明时。
    望见南峰近,年年懒更移。
  • 《游道林寺四绝亭,观宋杜诗版》
    齐己齐己〔唐代〕
    宋杜诗题在,风骚到此真。
    独来终日看,一为拂秋尘。
    古石生寒仞,春松脱老鳞。
    高僧眼根静,应见客吟神。
  • 《晨兴·架上非无书》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
    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
    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
    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
    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