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当代]毛泽东

shuǎngyīng姿chǐqiāng
shǔguāngchūzhàoyǎnbīngcháng
zhōnghuáérduōzhì
àihóngzhuāngàizhuāng
查看更多 ∨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翻译

注释
①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 诗词 》。题照,为照片题字或题诗。
②飒爽:豪迈而矫健,形容精神抖擞。
③曙:天刚亮。
④演兵场:练兵场。
⑤奇志:极不平凡的志向。
⑥红装:妇女红艳美丽的装扮。
白话译文
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俊威武的风姿,勇健敏捷、神采飞扬地持着五尺枪。
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华丽浓艳的服饰,而爱革命的武装。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题照,为照片题字或题诗。

②飒爽:豪迈而矫健,形容精神抖擞。

③曙:天刚亮。

④演兵场:练兵场。

⑤奇志:极不平凡的志向。⑥红装:妇女红艳美丽的装扮。

白话译文

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俊威武的风姿,勇健敏捷、神采飞扬地持着五尺枪。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华丽浓艳的服饰,而爱革命的武装。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作品鉴赏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是对女民兵“演兵”的艺术概括。题照诗,对照片上的形象用诗的语言可以作某种艺术概括,这里作者用“曙光初照”,形象地点出了时间,用“演兵场”描述出具体环境的“空间”。在这特定的时空中,烘托出一种“全民皆兵,严阵以待”的尚武气氛。对照片上女民兵这一主体形象的出现,诗中并没有像小说那样对具体肖像进行多侧面的细致的刻画,而只选择女民兵身背的“五尺枪”作为特征性的“非有机体”符号物造型的主体。枪,对于一个兵来说是第二生命。所以,枪在女民兵身上,已经充分人格化了,已经成为她作为兵的整个“机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作者在从外部观照实写的基础上,又从人物的气质和神韵方面作勾勒。“飒爽英姿”,正是对女民兵最恰当的概括。题照诗,不从照片上立体形象的“形”的复现,而要在人物的“神”方面着眼。因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无论如何不如照片上的形象那么直观和鲜明,而对照片上形象提神摄魄的勾画却正是题照诗的神来之笔。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是对照片形象的直接议论。作者是反对在诗中“直说”的。他说:“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但是,作为题照诗,与古代题画诗一样,不仅允许,而且可以成为它的某种特色。沈德潜论杜甫题画诗时曾精辟地指出:“其法全不在彩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碎语》卷下)因此,在“说到真马真鹰”的基础上“开出议论”,被看作是题画诗的一种方法、一种“模式”、一种体式的特点。作者的题照诗采用议论这一特殊方法的,这种议论是对女民兵精神的一种升华。“中华儿女多奇志”,作者把艺术视野从照片上单个的、具体的女民兵,上升到更为众多、更为普遍的“中华儿女”的整体性形象上,许多非同一般的奇特的伟大志向,其中令世人瞩目,最值得称道的则是“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里的“武装”既可实指军人的装束,也可以泛指“武装斗争”。中华儿女所爱的不是传统的“红装”打扮,而是与中华民族自立和腾飞患息相关的战士的“武装”。作者从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高度高瞻远瞩,热情赞颂了中华儿女尚武的壮志。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毛泽东

毛泽东[当代]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 《七绝·五云山》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 《五律·喜闻捷报》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 《五律·张冠道中》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猜你喜欢

  • 《丘处机之未成诗》
    金庸金庸〔当代〕
    自古中秋月最明,凉风届候夜弥清。
    一天气象沉银汉,四海鱼龙跃水精。
  • 《段正淳写与王夫人(段誉途中所补)》
    金庸金庸〔当代〕
    春沟水动茶花白,夏谷云生荔枝红。
    青裙玉面如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
  • 《叔子寄示读近人集题句、媵以长书、盖各异》
    钱钟书钱钟书〔当代〕
    摩诘文殊同说法,少陵太白细论诗。
    他年谁继容斋笔,应恨萧条不并时。
  • 《古风丘处机》
    金庸金庸〔当代〕
    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灵苦。
    万灵日夜相凌迟,饮气吞声死无语。
    仰天大叫天不应,一物细琐枉劳形。
    安得大千复混沌,免教造物生精灵。
  • 《剥啄行》
    钱钟书钱钟书〔当代〕
    到门剥啄过客谁,遽集於此何从来。
    具陈薄海苦锋镝,大力者为苍生哀。
    旧邦更始得新命,如龙虎起风云随。
    因馀梁益独隅负,恃天险敢天心违。
    张铭谯论都勿省,却夸正统依边陲。
    当年蛙怒螳螂勇,堪嗤无济尤堪悲。
    私门出政贿为国,武都惜命文贪财。
    行诸不义自当败,冰山倒塌非人推。
    迂疏如子执应悟,太平兴国须英才。
    我闻谢客蹶然起,罕譬而喻申吾怀。
    东还昔岁道交趾,馀皇衔尾沧波湄。
    楼船穹窿极西海,疏棂增槛高崔巍。
    毳旄毡盖傅蜡板,颇笏窗翳流苏帷。
    金渠玉鉴月烂挂,翠被锦裀云暖堆。
    大庖珍错靡勿有,鼋胹鲸脍调龙醢。
    临深载稳如浮宅,海童效命波蹊开。
    吾舟逼仄不千斛,侍侧齐大殊非侪。
    一舱压梦新妇闭,小孔通气天才窥。
    海风吹臭杂人畜,有豕彭亨马虺隤。
    每餐箸举下无处,饥犹喂虱嗟身羸。
    船轻浪大一颠荡,六腑五脏相互回。
    邻舫吕屠笔难状,以彼易此吾宁为。
    彼舟鹢首方西指,而我激箭心东归。
    择具代步乃其次,出门定向先无乖。
    如登彼岸惟有筏,中流敢舍求他材。
    要能达愿始身托,去取初非视安危。
    颠沛造次依无失,细故薄物何嫌猜。
    岂小不忍而忘大,吾言止此君其裁。
    客闻作色拂袖去,如子诚亦冥顽哉。
    闭门下帷记应对,彼利锥遇吾钝椎。
    此身自断终不悔,七命七启徒相规。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