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题稚川山水

[唐代]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题稚川山水译文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题稚川山水注解

1
松下茅亭:放眼亭外。
2
凉:指靠近水边的沙洲。深青色,幽暗。指的是思乡的感情。

题稚川山水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山水风光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典型的旅游诗,作于诗人宦游途中,写行旅中偶遇之景色。诗中热情赞颂了稚川山水风光的优美,并巧妙抒写了思乡之情。

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稚JII山水的点染。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上句从小处下笔,工笔描画;下句从大处着眼,泼墨涂染。前后相映,构成一幅意境淡远的松亭晚眺图,含蕴着稚川山水给予异乡“行人”的快感和美感。

三四两句,抒发“行人”于松亭晚眺之中突然唤起的一种油然而生的乡情,实际也在表达对于稚川山水的盛赞。“行人无限秋风思”,是稚川山水给予“行人”的一种无可名状的感发。“行人”二字,在此点出,补明上两句均是“行人”眼中之所见;“秋风思”代指乡愁归思,唤起诗人对故乡一切熟悉亲爱的事物的深切忆念。

此诗的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戴叔伦

戴叔伦[唐代]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题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 《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 《塞上曲》
    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 《调笑令》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猜你喜欢

  • 《偶游》
    温庭筠温庭筠〔唐代〕
    曲巷斜临一水间,小门终日不开关。
    红珠斗帐樱桃熟, 金尾屏风孔雀闲。
    云髻几迷芳草蝶,额黄无限夕阳山。
    与君便是鸳鸯侣,休向人间觅往还。
  • 《野次喜雪》
    李隆基李隆基〔唐代〕
    拂曙辟行宫,寒皋野望通。
    每云低远岫,飞雪舞长空。
    赋象恒依物,萦回屡逐风。
    为知勤恤意,先此示年丰。
  • 《隋堤·搔首隋堤落日斜》
    吴融吴融〔唐代〕
    搔首隋堤落日斜,已无余柳可藏鸦。
    岸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
    曾笑陈家歌玉树,却随后主看琼花。
    四方正是无虞日,谁信黎阳有古家。
  • 《句》
    皇甫冉皇甫冉〔唐代〕
    微官同侍苍龙阙,直谏偏推白马生。
    (《寄李补阙》,出《诗式》)。
  • 《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
    杜甫杜甫〔唐代〕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地偏初衣夹,山拥更登危。
    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