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苏溪亭

[唐代]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译文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苏溪亭外野草青青,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春天来得晚了些,燕子还没有归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

苏溪亭注解

1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
2
漫漫:无边无际。
3
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4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
5
汀:水边平地。

苏溪亭赏析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戴叔伦

戴叔伦[唐代]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题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 《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 《塞上曲》
    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 《调笑令》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猜你喜欢

  • 《雪中别诗友》
    杜荀鹤杜荀鹤〔唐代〕
    酒寒无小户,请满酌行杯。
    若待雪消去,自然春到来。
    出城人迹少,向暮鸟声哀。
    未遇应关命,侯门处处开。
  • 《为李魏公赋谢汧公》
    司空曙司空曙〔唐代〕
    白雪高吟际,青霄远望中。
    谁言路遐旷,宫徵暗相通。
  • 《春日许征君见访》
    贯休贯休〔唐代〕
    龙钟多病后,日望遇升平。
    远念穿嵩雪,前林啭早莺。
    厨香烹瓠叶,道友扣门声。
    还似青溪上,微吟踏叶行。
  • 《留别田尚书》
    王建王建〔唐代〕
    拟报平生未杀身,难离门馆起居频。
    不看匣里钗头古, 犹恋机中锦样新。
    一旦甘为漳岸老,全家却作杜陵人。
    朝天路在骊山下,专望红旗拜旧尘。
  • 《寄胡饼与杨万州》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