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渡江汉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江汉译文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渡江汉注解

1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2
书:信。
3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渡江汉赏析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宋之问

宋之问[唐代]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 《渡江汉》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下山歌》
    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
    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
  • 《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 《送赵司马赴蜀州》
    饯子西南望,烟绵剑道微。
    桥寒金雁落,林曙碧鸡飞。
    职拜舆方远,仙成履会归。
    定知和氏璧,遥掩玉轮辉。

猜你喜欢

  • 《镜槛·镜槛芙蓉》
    李商隐李商隐〔唐代〕
    镜槛芙蓉入,香台翡翠过。
    拨弦惊火凤,交扇拂天鹅。
    隐忍阳城笑,喧传郢市歌。
    仙眉琼作叶,佛髻钿为螺。
    五里无因雾,三秋只见河。
    月中供药剩,海上得绡多。
    玉集胡沙割,犀留圣水磨。
    斜门穿戏蝶,小阁锁飞蛾。
    骑襜侵鞯卷,车帷约幰鈋。
    传书两行雁,取酒一封驼。
    桥迥凉风压,沟横夕照和。
    待乌燕太子,驻马魏东阿。
    想像铺芳褥,依稀解醉罗。
    散时帘隔露,卧后幕生波。
    梯稳从攀桂,弓调任射莎。
    岂能抛断梦,听鼓事朝珂。
  • 《挽歌·舞剑过人绝》
    杜甫杜甫〔唐代〕
    舞剑过人绝,鸣弓射兽能。
    铦锋行惬顺,猛噬失蹻腾。
    赤羽千夫膳,黄河十月冰。
    横行沙漠外,神速至今称。
  • 《相和歌辞·团扇郎》
    刘禹锡刘禹锡〔唐代〕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
    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
    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 《宿庐山白云峰重道者院》
    李中〔唐代〕
    绝顶松堂喜暂游,一宵玄论接浮丘。
    云开碧落星河近,月出沧溟世界秋。
    尘里年光何急急,梦中强弱自悠悠。
    他时书剑酬恩了,愿逐鸾车看十洲。
  • 《邺中赠王大》
    李白李白〔唐代〕
    一身竟无托,远与孤蓬征。
    千里失所依,复将落叶并。
    中途偶良朋,问我将何行。
    欲献济时策,此心谁见明。
    君王制六合,海塞无交兵。
    壮士伏草间,沉忧乱纵横。
    飘飘不得意,昨发南都城。
    紫燕枥下嘶,青萍匣中鸣。
    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豪英。
    耻学琅琊人,龙蟠事躬耕。
    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
    我愿执尔手,尔方达我情。
    相知同一己,岂惟弟与兄。
    抱子弄白云,琴歌发清声。
    临别意难尽,各希存令名。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