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jiézàirénjìng
érchēxuān
wènjūnnéngěr
xīnyuǎnpiān
cǎidōngxià
yōuránjiànnánshān
shānjiā
fēiniǎoxiānghuán
zhōngyǒuzhēn
biànwàngyán
查看更多 ∨

饮酒其五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注释
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③君:作者自谓。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④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
⑤见:(读xiàn)同“现”,出现。 
⑥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⑦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必说。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识。
把房屋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你问我为何能如此,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的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烟云弥漫,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从此时此地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真趣,想要说出来,却又觉得它无法也无须明白的说出来。

展开
收起

饮酒其五鉴赏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诗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正像开头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也许,人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

  本文中心: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魏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 《命子其三》
    放赫愍侯,运当攀龙。
    抚剑风迈,显兹武功。
    书誓河山,启土开封。
    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 《赠羊长史》
    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黄虞。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
    贤圣留馀迹,事事在中都。
    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
    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
    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
    多谢绮与角,精爽今何如?
    紫芝谁复采?
    深谷久应无。
    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
    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
    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
  • 《停云其一》
    霭霭停云,时雨[氵蒙][氵蒙]。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 《杂诗其三》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猜你喜欢

  • 《答栾弘诗·钜平作宰》
    傅咸〔魏晋〕
    钜平作宰,是贵是钦。
    弓旌仍招,嘉命胥寻。
    鸾凤养仪,戢翼幽林。
    未附雅调,以和韶音。
    钜平遐逝,厉志弥深。
    肃肃京司,清风裁迈。
    乃延群彦,龙集凤会。
    亦既斯降,万里有赖。
    声发响应,好结倾盖。
  • 《咏怀》
    阮籍阮籍〔魏晋〕
    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
    细故何足虑,高度跨一世。
    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
    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
    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
  • 《洛水祖王公应诏诗》
    何劭何劭〔魏晋〕
    穆穆圣王,体此慈仁。
    友于之至,通于明神。
    游宴绸缪,情恋所亲。
    薄云饯之,于洛之滨。
    嵩崖岩岩,洪流汤汤。
    春风动衿,归雁和鸣。
    我后飨客,鼓瑟吹笙。
    举爵惟别,闻乐伤情。
    嘉宴既终,白日西归。
    群司告旋,鸾舆整绥。
    我皇重离,顿辔骖騑。
    临川永叹,酸涕沾颐。
    崇恩感物,左右同悲。
  • 《短歌行·周西伯昌》
    曹操曹操〔魏晋〕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
    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 《壮士篇·天地相震荡》
    张华张华〔魏晋〕
    天地相震荡,回薄不知穷。
    人物禀常格,有始必有终。
    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
    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
    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
    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
    慷慨成素霓,啸吒起清风。
    震响骇八荒,奋威蚋四戎。
    濯鳞沧海畔,驰骋大漠中。
    独步圣明世,四海称英雄。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