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古诗十九首

[近现代]汉无名氏

lǐnlǐnsuìyún
lóumíngbēi
liángfēngshuài
yóuhán
jǐnqīnluò
tóngpáowéi
宿léicháng
mèngxiǎngjiànrónghuī
liángrénwéihuān
wǎngjiàhuìqiánsuí
yuànchángqiǎoxiào
xiéshǒutóngchēguī
lái
yòuchǔzhòngwéi
liàngchénfēng
yānnénglíngfēngfēi
miǎnlàishì
yǐnlǐngyáoxiāng
huái怀gǎnshāng
chuízhānshuāngfēi
查看更多 ∨

古诗十九首鉴赏

  此诗凡二十句,支、微韵通押,一韵到底。诗分五节,每节四句,层次分明。

  惟诗中最大问题在于:一、“游子”与“良人”是一是二?二、诗中抒情主人公即“同袍与我违”的“我”,究竟是男是女?三、这是否一首怨诗?答曰:一、上文的“游子”即下文之“良人”,古今论者殆无异辞,自是一而非二。二、从全诗口吻看,抒情主人公显为闺中思好,是女性无疑。但第三个问题却有待斟酌。盖从“游子无寒衣”句看,主人公对“游子”是同情的;然而下文对良人又似怨其久久不归之意,则难以解释。于是吴淇在《选诗定论》中说:“前四句俱叙时,‘凛凛’句直叙,‘蝼蛄’句物,‘凉风’句景,‘游子’句事,总以叙时,勿认‘游子’句作实赋也。”其间盖认定良人不归为负心,主人公之思极而梦是怨情,所以只能把“游子”句看成虚笔。其实这是说不通的。盖关四句实际上完全是写实,一无虚笔;即以下文对“良人”的态度而论,与其说是“怨”,宁说因“思”极而成“梦”,更多的是“感伤”之情。当然,怨与伤相去不过一间,伤极亦即成怨。但鄙意汉代文人诗已接受“诗都”熏陶,此诗尤得温柔敦厚之旨,故以为诗意虽忧伤之至而终不及于怨。这在《古诗十九首》中确是出类拔萃之作。一篇第一层的四句确从时序写起。岁既云暮,百虫非死即藏,故蝼蛄夜鸣而悲。“厉”,猛也。凉风已厉,以己度人,则游子无御寒之衣,彼将如何度岁!夫凉风这厉,蝼蛄之鸣,皆眼前所闻见之景,而言“率”者,率,皆也,到处皆然也。这儿天冷了,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该感到要过冬了,这是由此及彼。然后第二节乃从游子联想到初婚之时,则由今及昔也。“锦衾”二句,前人多从男子负心方面去理解。说得最明白的还是那个吴淇。他说:“言洛浦二女与交甫,素昧平生者也,尚有锦衾之遗;何与我同袍者,反遗我而去也?”“锦衾”句只是活用洛水宓妃典故,指男女定情结婚;“同袍”出于《诗经·秦风·无衣》,原指同僚,旧说亦指夫妇。窃谓此二句不过说结婚定情后不久,良人便离家远去。这是“思”的起因。至于良人何以远别,诗中虽未明言,但从“游子寒无衣”一句已可略窥端倪。在东汉末叶,不是求仕便是经商,乃一般游子之所以离乡北井之主因。可见良人之弃家远游亦自有其苦衷。朱筠《古诗十九首》云:“至于同袍违我,累夜过宿,谁之过欤?”意谓这并非良人本意,他也不愿离家远行,所云极是。惟游子之远行并非诗人所要表白的风客,读者亦无须多伤脑筋去主观臆测。

  自“独宿”以下乃入相思本题。张庚《古诗十九首》云:“‘独宿’已难堪矣,况‘累长夜’乎?于是情念极而凭诸‘梦想’以‘见’其‘容辉’。‘梦’字下粘一‘想’字,极致其深情也,又含下恍惚无聊一段光景。”正惟自己“独宿”而累经长夜,以见相别之久而相爱之深也(她一心惦记着他在外“寒无衣”,就是爱之深切的表现。),故寄希望于“梦想见容辉”矣。这一句只是写主人公的主观愿望,到下一节才正式写梦境。后来范仲淹写《苏幕遮》词有云:“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虽从游子一边着笔实从此诗生发演绎而出。

  第三节专写梦境。“惟”,思也;“古”,故也。故欢,旧日欢好。梦中的丈夫也还是殷殷眷恋着往日的欢爱,她在梦中见到他依稀仍是初来迎娶的样子。《礼记·婚义》:“降,出御归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又《郊特性》:“婿亲御授绥,亲之也。”“绥”是挽以登车的索子,“惠前绥”,指男子迎娶时把车绥亲处递到女子手里。“愿得”两句有点倒装的意思,“长巧笑”者,女为悦己者容的另一说法,意谓被丈夫迎娶携手同车而归,但愿此后长远过着快乐的日子,而这种快乐的日子乃是以女方取悦于良人赢得的。这是梦中景,却有现实生活为基础,盖新婚的经历对青年男女来说,长存于记忆中者总是十分美好的。可惜时至今日,已成为使人流连的梦境了。

  第四节语气接得突兀,有急转直下的味道,而所写却是主人公乍从梦境中醒来那种恍恍惚惚的感受,半嗔半诧,似寤不迷。意思说好梦不长,良人归来既没有停留多久(“不须臾”者,犹现代汉语之“没有多久”、“不一会儿”),更未在深闺中(所谓“重闱”)同自己亲昵一番,一刹那便失其所在。这时才憬然惊察,原是一梦,于是以无可奈何的语气慨叹首:“只恨自己没有晨风一样的双翼,因此不能凌风飞去,追寻良人的踪迹。”“晨风”,鸟名,鸇属,飞得最为迅疾,最初见于《毛诗》,而《十九首》亦屡见。这是百无聊赖之辞,殆从《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语意化出,妙在近于说梦话,实为神来之笔,而不得以通常之比兴语视之也。

  前人对最末一节的前两句略有争议。据胡克家《文选考异》云:“六臣本校云:‘善(指李善注本)无此二句。’此或尤本校添。但依文义,恐不当有。”这两句不惟应当有,而且有承上启下之妙用,正自缺少不得。“适意”亦有二解,一种是适己之意。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云;“眄睐以适意,犹言远望可以当归,无聊之极思也。”另一种是指适良人之意,如五臣吕延济及吴淇《选诗定论》之说大抵旨谓后者。应解作适良人之意较好。此承上文“长巧笑”意,指梦中初见良俚的顾盼眼神,亦属总结上文之语。盖梦中既见良人,当然从眼波中流露了无限情思,希望使良人欢悦适意;不料稍留即逝,梦醒人杳,在自己神智渐渐恢复之后,只好“引领遥相睎”,大有“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的意思,写女子之由思极而梦,由暂梦而骤醒,不惟神情可掬,抑且层次分明。最终乃点出结局,只有“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了,而全诗至此亦摇曳而止,情韵不匮。这后四句实际是从眼神作文章,始而“眄睐”,继而“遥睎”,终于“垂涕”,短短四句,主人公感情的变化便跃然纸上,却又写得那么质朴自然,毫无矫饰。《十九首》之神理全在此等处,真令读者掩卷后犹存遐思也。

  从来写情之作总离不开做梦。《诗》、《骚》无论矣,自汉魏晋唐以迄宋元明清,自诗词而小说戏曲,不知出现多少佳作。甚至连程砚秋的个人本戏《春闺梦》中的关目与表演,都可能受此诗的影响与启发。江河万里,源可滥觞,信然。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汉无名氏

汉无名氏[两汉]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
多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
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
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
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辞海》1989年版)

  • 《古艳歌》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 《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
    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 《古绝句》
    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
    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
  • 《古绝句》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猜你喜欢

  • 《李夫人赋》
    刘彻刘彻〔近现代〕
      美连娟以修嫭兮,命樔绝而不长。
    饰新官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
    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
    释舆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
    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
    神茕茕以遥思兮,精浮游而出畺。
    托沈阴以圹久兮,惜蕃华之未央。
    念穷极之不还兮,惟幼眇之相羊。
    函荾荴以俟风兮,芳杂袭以弥章。
    的容与以猗靡兮,缥飘姚虖愈庄。
    燕淫衍而抚楹兮,连流视而娥扬。
    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
    欢接狎以离别兮,宵寤梦之芒芒。
    忽迁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飞扬。
    何灵魄之纷纷兮,哀裴回以踌躇。
    势路日以远兮,遂荒忽而辞去。
    超兮西征,屑兮不见。
    寖淫敞,寂兮无音。
    思若流波,怛兮在心。
      乱曰:
    佳侠函光,陨朱荣兮。
    嫉妒闟茸,将安程兮。
    方时隆盛,年夭伤兮。
    弟子增欷,洿沫怅兮。
    悲愁於邑,喧不可止兮。
    向不虚应,亦云己兮。
    嫶妍太息,叹稚子兮。
    懰栗不言,倚所恃兮。
    仁者不誓,岂约亲兮?
    既往不来,申以信兮。
    去彼昭昭,就冥冥兮。
    既不新宫,不复故庭兮。
    呜呼哀哉,想魂灵兮!
  • 《画蛇添足》
    刘向刘向〔近现代〕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 《明堂诗》
    班固班固〔近现代〕
    于昭明堂。
    明堂孔阳。
    圣皇宗祀。
    穆穆煌煌。
    上帝宴飨。
    五位时序。
    谁其配之。
    世祖光武。
    普天率土。
    各以其职。
    猗欤缉熙。
    允怀多福。
  • 《六言诗》
    孔融孔融〔近现代〕
    郭李分争为非。
    迁都长安思归。
    瞻望关东可哀。
    梦想曹公归来。
  • 《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司马迁〔近现代〕
    太史公曰:
    “先人有言: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
    “余闻董生曰:
    ‘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
    《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
    《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
    《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
    《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  壶遂曰:
    “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  太史公曰:
    “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
    ‘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
    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
    “是余之罪也夫。
    是余之罪也夫!
    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屈原放逐,著《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