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新嫁娘

[唐代]王建

sānchúxià
shǒuzuògēngtāng
wèiānshíxìng
xiānqiǎnxiǎocháng
查看更多 ∨

新嫁娘翻译

【注解】:
1、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嫂的口味。

【韵译】:
新娘三朝下厨房,
洗手亲自作菜汤。
不知婆婆啥口味,
先叫小姑尝一尝。

【评析】:
??诗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态。第一次烧饭菜。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
婆婆养大的小姑尝试。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
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有人认为此诗是为新入仕途者而作。在情理上,作为新入仕途者的借鉴亦未尝不
可。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象 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遗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象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 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推理过程:一、前提: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合。象有人在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象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余恕诚)
展开
收起

新嫁娘鉴赏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建

王建[唐代]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新嫁娘》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 《宫中三台》
    鱼藻池边射鸭,芙蓉帐里看花。
    日色赭袍相似,不着红鸾扇遮。
  •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调笑令》
    胡蝶,胡蝶,飞上金枝玉叶。
    君前对舞春风,百叶桃花树红。
    红树,红树,燕语莺啼日暮。
  • 《调笑令》
    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猜你喜欢

  • 《女冠子》
    尹鹗〔唐代〕
    双成伴侣,去去不知何处。
    有佳期,霞帔金丝薄,花冠玉叶危。
    懒乘丹凤子,学跨小龙儿。
    叵耐天风紧,挫腰肢。
  • 《春雨即事寄袭美》
    陆龟蒙陆龟蒙〔唐代〕
    小谢轻埃日日飞,城边江上阻春晖。
    虽愁野岸花房冻,还得山家药笋肥。
    双屐著频看齿折,败裘披苦见毛稀。
    比邻钓叟无尘事,洒笠鸣蓑夜半归。
  • 《送灵师·佛法入中国》
    韩愈韩愈〔唐代〕
    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
    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禅。
    官吏不之制,纷纷听其然。
    耕桑日失隶,朝署时遗贤。
    灵师皇甫姓,胤胄本蝉联。
    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
    中间不得意,失迹成延迁。
    逸志不拘教,轩腾断牵挛。
    围棋斗白黑,生死随机权。
    六博在一掷,枭卢叱回旋。
    战诗谁与敌,浩汗横戈鋋。
    饮酒尽百盏,嘲谐思逾鲜。
    有时醉花月,高唱清且绵。
    四座咸寂默,杳如奏湘弦。
    寻胜不惮险,黔江屡洄沿。
    瞿塘五六月,惊电让归船。
    怒水忽中裂,千寻堕幽泉。
    环回势益急,仰见团团天。
    投身岂得计,性命甘徒捐。
    浪沫蹙翻涌,漂浮再生全。
    同行二十人,魂骨俱坑填。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开忠二州牧,诗赋时多传。
    失职不把笔,珠玑为君编。
    强留费日月,密席罗婵娟。
    昨者至林邑,使君数开筵。
    逐客三四公,盈怀赠兰荃。
    湖游泛漭沆,溪宴驻潺湲。
    别语不许出,行裾动遭牵。
    邻州竞招请,书札何翩翩。
    十月下桂岭,乘寒恣窥缘。
    落落王员外,争迎获其先。
    自从入宾馆,占吝久能专。
    吾徒颇携被,接宿穷欢妍。
    听说两京事,分明皆眼前。
    纵横杂谣俗,琐屑咸罗穿。
    材调真可惜,朱丹在磨研。
    方将敛之道,且欲冠其颠。
    韶阳李太守,高步凌云烟。
    得客辄忘食,开囊乞缯钱。
    手持南曹叙,字重青瑶镌。
    古气参彖系,高标摧太玄。
    维舟事干谒,披读头风痊。
    还如旧相识,倾壶畅幽悁。
    以此复留滞,归骖几时鞭。
  • 《送董正字常州觐省》
    贾岛贾岛〔唐代〕
    相逐一行鸿,何时出碛中。
    江流翻白浪,木叶落青枫。
    轻楫浮吴国,繁霜下楚空。
    春来欢侍阻,正字在东宫。
  • 《咏怀·随缘逐处便安闲》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随缘逐处便安闲,不入朝廷不住山。
    心似虚舟浮水上,身同宿鸟寄林间。
    尚平婚嫁了无累,冯翊符章封却还。
    处分贫家残活计,匹如身后莫相关。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