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花影

[宋代]谢枋得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花影译文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花影注解

1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华贵的亭台。几次。
2
童:男仆。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让。
3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花影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谢枋得

谢枋得[宋代]

谢枋得(1226~1289年):南宋进士,江西信州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

  • 《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 《蚕妇吟》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 《武夷山中》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 《春日闻杜宇》
    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
  • 《北行别人》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猜你喜欢

  • 《和王觉民简褒山因上人枣岭魏欣然》
    王之道王之道〔宋代〕
    君来逾半月,未果一尊同。
    湖水寒应碧,山梨雨自红。
    何时过北牖,今日转西风。
    相去无他地,孤城杖屨中。
  • 《奉寄交代通守王兄兼简胡君》
    罗愿〔宋代〕
    籍甚王文度,同侪意自亲。
    方舟能送我,别驾苦劳人。
    属县应如律,山田向食新。
    荷花开几许,老子旧凝神。
  • 《汉光武庙·涿郡渔阳此呼分》
    韩元吉〔宋代〕
    涿郡渔阳此呼分,用兵诸将总如神。
    白头浪说关中事,邓禹当年已笑人。
  • 《和和靖八梅》
    胡铨胡铨〔宋代〕
    缟裙练帨照钗荆,霜竹寒松秀色并。
    八咏格高凌太白,千林地迥切西清,着枝有味知深意,欹屋无言似薄情。
    日暮水边空怅望,浑如湘浦见皇英。
  • 《大孤山》
    洪咨夔洪咨夔〔宋代〕
    汹长江其流,未了人我心。
    相距才百武,割据东西林。
    渊明游其间,买酒时共斟。
    虎溪醉来往,同是庐山阴。
    清溜转幽港,断云度巍岑。
    等作如是观,炉香对森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