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暮春

[宋代]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暮春译文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离家远游之人试着换上了单薄的春衣,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奇怪的是忽然一晚蛙鸣声停止了,原来是东风又起,带来了数日的寒冷。

暮春注解

1
游子:指离家远游之人。
2
春衫:单薄的春装。
3
试单:尝试着换上单衣。
4
怪来:惊疑。
5
歇:停,这里指蛙畏寒而声息全无。
6
作:起。
展开
收起

暮春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以视觉角度展现暮春时的和丽景色,后两句以听觉角度从细处描摹气候转变。诗人善于捕捉细节,把难于表现的季候特征写得非常细腻。前两句写“游子春衫”,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此时游子脱去冬衣而换上单薄的“春衫”,这个视觉形象反映出气候的温煦,又给人一种舒服、轻松的美感。一个“试”字写出游子的心理状态,寓有因气温不稳定而尝试之意,也为后面的“又作东风十日寒”埋下伏笔。次写“桃花”和“野梅”。桃花于仲春开放,但此时已“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此时则“野梅酸”,二物皆足以显示江南三四月的特征。写桃花,仍从视觉角度,不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尽”前冠以“飞”,又显示了动态美。写梅则从味觉角度,一个“酸”字,足使口舌生津。这两句写气侯乍暖,点出春夏之交的季节。后两句写忽寒。诗人审美感受相当细腻,也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怪来一夜蛙声歇”,这是从听觉角度落墨,写气候忽冷。诗人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先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前两天气候乍暖时,田蛙也为之欢欣歌唱,增添了暖意。但忽然“一夜蛙声歇”,确令人感到“怪”。“又作东风十日寒”:原来是气温又变寒,青蛙于气温变化极敏感,他们躲进洞里,声息全无,正显示着“东风十日寒”。此句又从触觉角度来写。“十日”与“一夜”相对,时间更长,但毕竟已是“东风”,此“寒”自是强弩之末,不必为之生畏。这首诗纯然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并无深刻的寓意寄托。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诗人注意全面调动各种审美感觉,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使诗的意境显出多层次,多侧面,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语句清晰,体验真切。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吴涛

吴涛[宋代]

吴涛,生卒年不详,字德邵,崇仁(今属江西)人。是宋高宗绍兴年间著名隐士环溪先生吴沆的大哥。下选 的《绝句》便是吴沆的《环溪诗话》存录的。全宋诗收入其诗四首:《绝句》,《山居》,《在杭日作》,《仲春》。其中以《绝句》广为流传。

  • 《暮春》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 《山居》
    村翁习性不浮华,只种桑麻不种花。
    闻道野梅开欲遍,好山春色过山家。
  • 《在杭日作》
    时乖事转拙,端居徒含情。
    不似阶前草,春来随意生。
  • 《仲春》
    雨余寒气浅,园林作春媚。
    不知海棠花,新来著花未。
  • 《句》
    窗间常作三独坐,琴上时弹一再行。

猜你喜欢

  • 《月夜登吴江垂虹》
    卫泾卫泾〔宋代〕
    平湖万顷天无风,试上垂虹月满空。
    豁目直穷烟障外,诸峰浑出有无中。
    混同天地纤尘绝,倒影星辰万象雄。
    却笑三山游汗漫,恍然身世到蓬宫。
  • 《小儿生日·锦里先生聊醉饮》
    周紫芝〔宋代〕
    锦里先生聊醉饮,玉川居士以诗鸣。
    人言骥子能扶步,天遣添丁欲助耕。
    穷苦助吾缘底事,饥寒怜汝若为情。
    相看只有身长健,共沥馀樽作小赪。
  • 《和杨龙图獐猿屏》
    蔡襄蔡襄〔宋代〕
    画莫难於工写生,獐猿移得上幽屏。
    相逢平野初惊顾,共向薰风适性灵。
    引子昼游新草绿,啸群时望故山青。
    可怜官省沈迷处,每到中轩顿觉醒。
  • 《题棺木》
    朱贞白〔宋代〕
    久久终须要,而今未要君。
    有时闲忆著,大是要知闻。
  • 《吴景年·远公陶陆成千古》
    陈著陈著〔宋代〕
    远公陶陆成千古,谁复相从过虎溪。
    西隐老师虽有约,北山俗驾似难齐。
    诗来日午双瞳醒,句出天心万象低。
    时课家僮修茗供,松风清处坐分题。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