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译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昨天我进城去卖丝,回来时泪水湿透了手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为什么这么伤心?我看到了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蚕妇注解

1
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2
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3
遍身:全身上下。
4
罗绮: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蚕妇赏析

诗首两句写蚕妇的伤感,“泪满巾”见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三四句揭示蚕妇伤感的缘由,乃有感于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作品虽客观叙写,不着评论,但对蚕妇命运的同情,对社会的不公自浸润于诗句中,启人思索。诗歌结构简截,语言质朴,一针见血。此诗与李绅“锄禾日当午”首,一咏耕,一咏织,可称为中国咏耕织的代表作。

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蚕妇》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当时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浪费无度的同时,又对外敌妥协,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痛苦难言。诗人就在这一大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整篇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全诗没有任何一字的评论,也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联想,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俞

张俞[宋代]

张俞(《宋史》作张愈),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字少愚,又字才叔,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祖籍河东(今山西)。屡举不第,因荐除秘书省校书郎,愿以授父而自隐于家。文彦博治蜀,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著有《白云集》,已佚。

  • 《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白云楼》
    城上新开百尺楼,白云人伴白云留。
    山川半倚三吴胜,江汉常吞七泽流。
  • 《博望侯墓》
    九译使车通,君王悦战锋。
    争残四夷国,只在一枝筇。
  • 《蚕妇》
    昨日到城廓,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岑公岩》
    池光复涵澈,万象皆镜入。
    亭观出浮云,彤彤映邦域。
    左右浮屠宫,岿然争{上山下業}岌。
    孰云南浦陋,今始逢藻饰。

猜你喜欢

  • 《七夕绝句·宁少公荣莫少车》
    许及之〔宋代〕
    宁少公荣莫少车,良辰僧坐笑砖磨。
    诗翁不至惟诗至,好句虽多恨亦多。
  • 《水行·岸曲频移杔》
    洪咨夔洪咨夔〔宋代〕
    岸曲频移杔,巾欹独倚樯。
    月分云外影,负进水边凉。
    宿鸟树三匝,佳人天一方。
    清斯缨可濯,谁为赋沧浪。
  • 《癸丑上元三夕皆大雨雪》
    陆游陆游〔宋代〕
    雨雪连三日,孤城冷欲冰。
    泥深唯响屐,风恶更吹灯。
    空恼追欢客,何关在定僧。
    一杯尝豉煎,寒影对崚嶒。
  • 《水调歌头》
    曾觌〔宋代〕
    长乐富山水,杖屡足追游。
    故人千里,西望双剑黯回眸。
    多谢扁舟乘兴,慰我天涯羁思,何必羡封侯。
    暮雨疏帘卷,爽气飒如秋。
    送征鸿,浮大白,倚危楼。
    参横月落,耿耿河汉近人流。
    堪叹人生离合,後日征鞍西去,别语却从头。
    老矣江边路,清兴漫悠悠。
  • 《南柯子》
    黄庭坚黄庭坚〔宋代〕
    万里沧江月,波清说向谁。
    顶门须更下金槌。
    只恐风惊草动、又生疑。
    金雁斜妆颊,青螺浅画眉。
    庖丁有底下刀迟。
    直要人牛无际、是休时。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