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观书有感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译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注解

1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
徘徊:来回移动。
4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
那得:怎么会。
6
清如许:这样清澈。
7
为:因为。
8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展开
收起

观书有感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朱熹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

第一句“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

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看着眼前的池塘,朱熹体会到内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犹如明镜一般。镜子虽小,却能照进整个天地。因此,这区区半亩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气象。尽管它小,却能倒映出长天无垠、云影悠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朱熹

朱熹[宋代]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九曲棹歌》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泛舟》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猜你喜欢

  • 《西江月(走笔因宋九韵示黄六)》
    韩淲〔宋代〕
    春色著人多少,溪头桃杏舒红。
    杖藜相与过桥东。
    往事旧欢如梦。
    花底醉眠芳草,柳边嘶入骄骢。
    如今憔悴坐诗穷。
    莫问醯鸡舞瓮。
  • 《南楼令(有怀西湖,且叹客游之漂泊)》
    张炎张炎〔宋代〕
    湖上景消磨。
    飘零有梦过。
    问堤边、春事如何。
    可是而今张绪老,见说道、柳无多。
    客里醉时歌。
    寻思安乐窝。
    买扁舟、重缉渔蓑。
    欲趁桃花流水去,又却怕、有风波。
  • 《浣溪沙》
    周紫芝〔宋代〕
    多病嫌秋怕上楼。
    苦无情绪懒抬头。
    雁来不寄小银钩。
    一点离情深似海,万重凄恨黯如秋。
    怎生禁得许多愁。
  • 《柳梢青(戊午十二月十五日安晚园和刘自昭)》
    吴潜吴潜〔宋代〕
    绿野平泉,古来人事,空里飞花。
    月榭风亭,荷漪藓石,说郑公家。
    老梅傍水茶牙。
    人那得、光阴似他。
    万种思量,百年倒断,付与残霞。
  • 《少冯约同赵伯山饮赠伯山》
    吴则礼吴则礼〔宋代〕
    顷闻赵伯山,亦复哦其诗。
    今者得会面,真能解人颐。
    往时黄宜州,句法天下奇。
    平生老婆相,不救枯肠铠。
    或架屋下屋,辛苦仅得皮。
    君看赵伯山,独将圣僧骑。
    维舟都梁岸,捉手那复疑。
    欢然悦情话,似有宿昔期。
    吾友吕少冯,办此一笑嬉。
    莫论夜如何,明发当语谁。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