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归嵩山作

[唐代]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嵩山作译文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流水环绕一片草草木丛生的草泽地,驾着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凉的城池紧挨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经秋的重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远远地来到嵩山脚下安家落户,紧闭房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归嵩山作注解

1
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一作“晴”。河川。围绕,映带。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2
去:行走。
3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4
暮禽:傍晚的鸟儿。一作“云”。相互作伴。
5
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6
临:当着。
7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8
迢递:遥远的样子。形容遥远。嵩山别称嵩高山。
9
且:将要。
10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一作“掩”。
展开
收起

归嵩山作背景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中,唐玄宗常住东都洛阳,所以王维从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贬所返回后,在洛阳附近的嵩山也有隐居之所。这首诗就是他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回嵩山时所作的。

归嵩山作赏析

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尾联写山之高,点明作者的归隐地点和归隐宗旨。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展开
收起

归嵩山作评析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维

王维[唐代]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少年行》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猜你喜欢

  • 《赋得玉水记方流·重泉生美玉》
    杨嗣复杨嗣复〔唐代〕
    重泉生美玉,积水异常流。
    始玩清堪赏,因知宝可求。
    斗回虹气见,磬折紫光浮。
    中矩皆明德,同方叶至柔。
    月华偏共映,风暖伫将游。
    遇鉴终无暗,逢时愿见收。
  • 《天池晚棹》
    窦参窦参〔唐代〕
    雨霁天池生意足,花间谁咏采莲曲。
    舟浮十里芰荷香,歌发一声山水绿。
    春暧鱼抛水面纶,晚晴鹭立波心玉。
    扣舷归载月黄昏,直至更深不假烛。
  • 《春日留别(一作惜别)》
    张籍张籍〔唐代〕
    游人欲别离,半醉对花枝。
    看著春又晚,莫轻少年时。
    临行记分处,回首是相思。
    各向天涯去,重来未可期。
  • 《好时节·身骑骢马峨眉下》
    元稹元稹〔唐代〕
    身骑骢马峨眉下,面带霜威卓氏前。
    虚度东川好时节,酒楼元被蜀儿眠。
  • 《咏孩子》
    严维严维〔唐代〕
    嘉客会初筵,宜时魄再圆。
    众皆含笑戏,谁不点颐怜。
    绣被花堪摘,罗绷色欲妍。
    将雏有旧曲,还入武城弦。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