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送刘司直赴安西

[唐代]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送刘司直赴安西译文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通往西域遥远的阳关道上,举目惟见边塞的烟气和沙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整个春天只偶有大雁飞过,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这一去自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

送刘司直赴安西注解

1
绝域:指极远的地域,此指西域。
2
阳关道: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3
沙:一作“烟”。
4
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
5
三春: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出行的人;出征的人。
6
苜蓿: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
7
天马:骏马的美称。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
8
逐:随。
9
汉臣:汉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
10
当:应当。
11
令:使。
12
外国: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以指本国以外的国家。
13
觅:寻求。
14
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
展开
收起

送刘司直赴安西赏析

此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第三联似承实转,虽然仍是写景,但色调感情陡转:“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取名马,马嗜苜蓿,苜蓿与葡萄种也就随汉使传入中国。这一联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想象代实景,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其中蕴含颂杨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建功立业。

最后一联正是承着这一诗意转出:“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这里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本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

这首诗将史事融入送行时对路途险远的渲染中,全诗从写景到说史,又从说史到抒情,曲曲折折,而于字句之间流淌不绝的,则是诗人对于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维

王维[唐代]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少年行》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猜你喜欢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