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送范山人归泰山

[唐代]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送范山人归泰山译文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送范山人归泰山注解

1
鲁客:指范山人。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
2
杳:远。
3
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
4
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送范山人归泰山赏析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但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于是,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的行进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因为出现了青色(“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日”暗藏着红色)作底,所以还依稀可见;最后,“云生望不及”,“白鹤”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

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接下来是“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最后,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生望不及”,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唐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猜你喜欢

  • 《寓题述怀》
    徐夤徐夤〔唐代〕
    大道真风早晚还,妖讹成俗污乾坤。
    宣尼既没苏张起,凤鸟不来鸡雀喧。
    刍少可能供骥子,草多谁复访兰荪。
    尧廷忘却征元凯,天阙重关十二门。
  • 《禁直寄崔员外》
    郑畋郑畋〔唐代〕
    银台楼北蕊珠宫,夐与人间路不同。
    在省五更春睡侣,早来分梦玉堂中。
  • 《送田道士使蜀投龙》
    宋之问宋之问〔唐代〕
    风驭忽泠然,云台路几千。
    蜀门峰势断,巴字水形连。
    人隔壶中地,龙游洞里天。
    赠言回驭日,图画彼山川。
  • 《登松台清秋有感》
    徐淮徐淮〔唐代〕
    欲浇磊砢惟凭酒,竹叶满樽翻绿波。
    欹帽正当风力紧,吹箫无奈月明何。
    高林红叶得霜醉,故国青山入梦多。
    客子长怀有谁识,凭高一笑付清歌。
  • 《饯许州宋司马赴任》
    李適適〔唐代〕
    昔吾游箕山,朅来涉颍水。
    复有许由庙,迢迢白云里。
    闻君佐繁昌,临风怅怀此。
    傥到平舆泉,寄谢干将里。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