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杜陵绝句

[唐代]李白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杜陵绝句译文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明亮,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慢慢消失。

杜陵绝句注解

1
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
2
五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3
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4
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

杜陵绝句赏析

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间”把作者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仅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则含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若结合作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

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这次诗人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这期间,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然而由于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所以,诗中作者虽在描写景物,但其实是对自己当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灭远山”中“流光”指流动的光。渭水流动,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自然远处的群山也会随着日光的流动而显得若隐若现。这句同上旬一样,在景物描写背后暗藏了作者回归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怀才不遇或在官场上遇到排挤,都会产生隐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时受到谗谤,不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所以“远山”在他这首诗中就不只是个普通的景物了。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唐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猜你喜欢

  • 《咏月》
    李建枢〔唐代〕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 《寄武陵微上人》
    齐己齐己〔唐代〕
    善卷台边寺,松筠绕祖堂。
    秋声度风雨,晓色遍沧浪。
    白石同谁坐,清吟过我狂。
    近闻为古律,雅道更重光。
  • 《题西隐寺》
    张又新张又新〔唐代〕
    三年未到九华山,终日披图一室间。
    秋寺喜因晴后赏,灵峰看待足时还。
    猿从有性留僧坐,云霭无心伴客闲。
    胜事倘能销岁月,已性名利不相关。
  • 《晚桃花》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 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主。
  • 《南楼送卫凭》
    岑参岑参〔唐代〕
    近县多过客,似君诚亦稀。
    南楼取凉好,便送故人归。
    鸟向望中灭,雨侵晴处飞。
    应须乘月去,且为解征衣。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