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碛中作

[唐代]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译文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碛中作注解

1
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
2
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3
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
4
绝:没有。
5
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碛中作赏析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显示出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杜甫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是指他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一本作“平沙莽莽绝人烟”)来看,境界阔大,茫无边际,“篇终接浑茫”五字,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别有神韵。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岑参

岑参[唐代]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和贾舍人早朝》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 《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猜你喜欢

  • 《齿落辞·嗟嗟乎双齿》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嗟嗟乎双齿,自吾有之尔,俾尔嚼肉咀蔬,衔杯漱水;
    丰吾肤革,滋吾血髓;
    从幼逮老,勤亦至矣。
    幸有辅车,非无齗腭。
    胡然舍我,一旦双落。
    齿虽无情,吾岂无情。
    老与齿别,齿随涕零。
    我老日来,尔去不回。
    嗟嗟乎双齿,孰谓而来哉,孰谓而去哉?
    齿不能言,请以意宣。
    为口中之物,忽乎六十余年。
    昔君之壮也,血刚齿坚;
    今君之老矣,血衰齿寒。
    辅车齗腭,日削月朘。
    上参差而下卼臲,曾何足以少安。
    嘻,君其听哉:
    女长辞姥,臣老辞主。
    发衰辞头,叶枯辞树。
    物无细大,功成者去。
    君何嗟嗟,独不闻诸道经:
    我身非我有也,盖天地之委形;
    君何嗟嗟,又不闻诸佛说: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由是而言,君何有焉?
    所宜委百骸而顺万化,胡为乎嗟嗟于一牙一齿之间。
    吾应曰:
    吾过矣,尔之言然。
  • 《送僧归富春》
    郑巢〔唐代〕
    忆过僧禅处,遥山抱竹门。
    古房关藓色,秋径扫潮痕。
    石净闻泉落,沙寒见鹤翻。
    终当从此望,更与道人言。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六邹衍》
    陈子昂陈子昂〔唐代〕
    大运沦三代。
    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
    漫说九瀛垂。
    兴亡已千载。
    今也则无推。
  • 《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六韵献居守》
    杜牧杜牧〔唐代〕
    碧树康庄内,清川巩洛间。
    坛分中岳顶,城缭大河湾。
    广殿含凉静,深宫积翠闲。
    楼齐云漠漠,桥束水潺潺。
    过雨柽枝润,迎霜柿叶殷。
    紫鳞冲晚浪,白鸟背秋山。
    月拜西归表,晨趋北向班,鸳鸿随半仗,貔虎护重关。
    玉帐才容足,金樽暂解颜。
    迹留伤堕屦,恩在乐衔环。
    南省兰先握,东堂桂早攀。
    龙门君夭矫,莺谷我绵蛮。
    分薄嵇心懒,哀多庾鬓班。
    人惭公幹卧,频送子牟还。
    自睹宸居壮,谁忧国步艰。
    只应时与醉,因病纵疏顽。
  • 《在狱咏蝉并序》
    骆宾王骆宾王〔唐代〕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珠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
    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
    嗟乎,声以动容,德人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寄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微徽。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馀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