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虎求百兽

[近现代]刘向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于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犹百兽之畏虎也!

虎求百兽译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无人回答。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于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虎求百兽注解

1
荆宣王:楚宣王。
2
食:吃。
3
子:你。
4
无敢:不敢。
5
天帝:上天。
6
使:派遣、命令。
7
长:长官,首领。这里作动词,意为“做……首领”,掌管。
8
逆:违抗。认为......是......。
9
不信:不真实,不可靠。
10
遂:于是,就。
11
走:逃跑。
12
以为:认为。认为......正确。
13
故:所以。
14
畏:害怕。都。说。才。这。
展开
收起

虎求百兽启示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chuō)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揭示道理

  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是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一切狡猾、奸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同时也说明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像“狐假虎威”中的老虎那样盲目信从狐狸。否则,自然会闹出笑话。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刘向

刘向[两汉]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汉代楚国彭城,仕于京师长安,祖籍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 《枭逢鸠/枭将东徙》
    鸠曰:
    “子将安之?
    ”枭曰:
    “我将东徙。
    ”鸠曰:
    “何故?
    ”枭曰:
    “乡人皆恶我鸣。
    以故东徙。
    ”鸠曰:
    “子能更鸣,可矣;
    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 《虎求百兽》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于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犹百兽之畏虎也!
  •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 《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王曰:
    ‘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猜你喜欢

  • 《七哀诗》
    王粲王粲〔近现代〕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 《答对元式诗》
    蔡邕蔡邕〔近现代〕
    伊余有行。
    爰戾兹邦。
    先进博学。
    同类率从。
    济济羣彦。
    如云如龙。
    君子博文。
    贻我德音。
    辞之集矣。
    穆如清风。
  • 《鵩鸟赋》
    贾谊贾谊〔近现代〕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
    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
    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
    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
    “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
    ”请问于鵩兮:
    “予去何之?
    吉乎告我,凶言其灾。
    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
    ”鵩乃叹息,举首奋翼;
    口不能言,请对以臆: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
    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
    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
    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
    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
    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
    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
    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
    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
    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
    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
    大钧播物兮,坱圠无垠。
    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
    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
    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
    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
    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
    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
    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
    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
    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
    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
    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
    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
    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
    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
    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
    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
    澹乎若深渊止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
    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
    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
    细故蒂芥兮,何足以疑!
  • 《秦楚之际月表》
    司马迁司马迁〔近现代〕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
    初作难,发于陈涉;
    虐戾灭秦自项氏;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
    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
    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
    岂非天哉?
    岂非天哉?
    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 《鸿门宴》
    司马迁司马迁〔近现代〕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张良曰:
    “谁为大王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
    “诺。
    ”于是项伯復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
    “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
    能復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
    “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
    “沛公安在?
    ”良曰: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
    “唉!
    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