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象祠记

[明代]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
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
予曰:
“毁之乎,其新之也?
”曰:
“新之。
”“新之也,何居乎?
”曰:
“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
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予曰:
“胡然乎?
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
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
斥于唐,而犹存于今;
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  我知之矣:
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
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
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
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
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
《书》不云乎:
“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
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
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
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
《孟子》曰:
“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
”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
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
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
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
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
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
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象祠记译文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灵鹫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一篇记。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我说:“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不敢荒废呢。”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不是为了象啊!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被舜感化呢?《书》不也是说:“克谐以孝,醇厚友善,不格奸”,瞽瞍也能听从,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他上进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向善。象已经被舜感化了。确实是这样啊!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国家,象不能有所作为呢!”这大概是舜爱象爱得深,并且考虑得仔细,所以用来扶持辅导他的办法就很周到呢。从这里能够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够任用贤人,安稳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泽施给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们怀念他啊。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这也许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这个意义,我将把它向世上讲明。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展开
收起

象祠记注解

1
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
2
瞽瞍:舜父名。

象祠记赏析

本文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象祠,为纪念虞舜的同父异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根据古代传说,象在其母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其领地在今湖南道县北)。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时,道州刺史就曾毁掉当地的象祠。不过,王守仁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这也是作者一贯倡导的“致良知”的具体例证。

这又是一篇阐明作者“致良知”的观点的论文。全文从宣君修缮象祠写起,作者连着用了两个“胡然乎”的质疑句子带动了全文。在正面论证“致良知”这一中心内容时,作者采取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他首先指出,人们之所以为象立祠,是为了纪念舜,即所谓“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具体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关于象在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作者不再列举。)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结尾中所说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结论。

王阳明的文章比较通俗明快,这是为了宣扬他的哲学思想的需要。同时,为了触类旁通,他惯于在行文时多举例证。例如,在这篇短文中,他援引的古书就有《书经》《孟子》;还用“管蔡不免”的史实反衬舜的感化之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展开
收起

象祠记评析

  本文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象祠,为纪念虞舜的同父异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根据古代传说,象在其母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其领地在今湖南道县北)。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时,道州刺史就曾毁掉当地的象祠。不过,王守仁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这也是作者一贯倡导的“致良知”的具体例证。

  这又是一篇阐明作者“致良知”的观点的论文。全文从宣君修缮象祠写起,作者连着用了两个“胡然乎”的质疑句子带动了全文。在正面论证“致良知”这一中心内容时,作者采取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他首先指出,人们之所以为象立祠,是为了纪念舜,即所谓“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具体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关于象在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作者不再列举。)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结尾中所说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结论。

  王阳明的文章比较通俗明快,这是为了宣扬他的哲学思想的需要。同时,为了触类旁通,他惯于在行文时多举例证。例如,在这篇短文中,他援引的古书就有《书经》《孟子》;还用“管蔡不免”的史实反衬舜的感化之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守仁

王守仁[明代]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翻山麓。
    晓来却问册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
  • 《元夕二首》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 《春晴》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
    游丝冉冉花枝静,青壁迢迢白鸟过。
    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
    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 《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 《登大伾山诗》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猜你喜欢

  • 《赋网巾》
    蓝仁〔明代〕
    白头难掩雪霜踪,纤手穿成络索同。
    映带暮年微矍铄,遮藏秋色久蓬松。
    牵丝祇讶蛛临户,览镜翻惭鹤在笼。
    便与黄花相见好,不愁破帽落西风。
  • 《南岩·幽人北筑碧山下》
    文嘉文嘉〔明代〕
    幽人北筑碧山下,草堂正傍南岩开。
    烟霞时从几间落,云气每向窗中来。
    倏然东篱采莲去,倦矣西涧携书回。
    何当日暮一矫首,芙蓉削去高崔嵬。
  • 《杂赋·窈窕青楼人》
    王祎〔明代〕
    窈窕青楼人,二八多娇艳。
    朝朝明镜中,夫容媲生面。
    春花红艳残,绿叶秋容变。
    白发日夜生,衰莫如转盼。
    所以学仙人,形神每精炼。
    吸景制颓龄,长生凡骨换。
  • 《偶成·传道东封事》
    于慎行于慎行〔明代〕
    传道东封事,扶桑路渺漫。
    不成威百粤,何取度三韩。
    零落王人节,低垂大将坛。
    可怜当日画,犹欲斩楼兰。
  • 《简袁永之狱中》
    高叔嗣高叔嗣〔明代〕
    本同江海人,俱为轩冕误。
    子抱无妄忧,余有多言惧。
    昔来始青阳,今此已白露。
    岂乏速进阶,苟得非余慕。
    罪至欲何言,直以愚慵故。
    众女竞中闺,独退反成怒。
    追诵古时人,蒙冤谁能诉。
    皇心肯照微,与子齐归路。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