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凌虚台记

[宋代]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
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
“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
“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凌虚台记译文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终南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用以观山)。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我将这些话告诉陈公后,下来为他写了这篇记。
展开
收起

凌虚台记注解

1
国:指都市,城邑。这里用如动词,建城。
2
起居:起来和休息。终南山的简称。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3
于:比。
4
而: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5
丽:附着,靠近。
6
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这里沿用旧称。
7
太守:官名。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
8
所以:的问题。
9
所为筑:所以要建筑的原因。所为,同“所以”。
10
陈公:当时的知府陈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宋仁宗(赵祯)  天圣年间进士。公,对人的尊称。
11
杖履:指老人出游。
12
累累:多而重叠貌,连贯成串的样子。
13
旅行:成群结队地行走。
14
髻:挽束在头顶上的发。
15
恍然:仿佛,好像。
16
从事:宋以前的官名,这里指属员。作者当时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是陈希亮的下属。
17
知:事先知道,预知。
18
昔者:以往,过去。者,起凑足一个音节的作用。
19
蒙翳:掩蔽,遮盖。
20
虺:毒虫,毒蛇。
21
窜伏:潜藏,伏匿。
22
岂:怎么,难道。
23
相寻:相互循环。寻,通“循”。
24
秦穆: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君主,曾称霸西戎。
25
祈年、橐泉:据《汉书·地理志·雍》颜师古注,祈年宫是秦惠公所建,橐泉宫是秦孝公所建,与本文不同。传说秦穆公墓在橐泉宫下。
26
汉武:即汉武帝刘彻。长杨宫,旧址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
27
九成:宫名。本隋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重修,为避署之所,因山有九重,改名九成。
28
特:止,仅。
29
既已:已经。
30
而况于:何况,更何况。
31
犹:还,尚且。
32
而:如果,假如。
33
或者:有的人,有人。
34
以:凭借,依靠。后边省去代凌应台的“之”。
35
夸世:即“夸于世”,省去介词“于”,在。
36
而:表示顺承关系。
37
不在:是说“台”和“足恃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
38
乎:同“于”。
39
既:已经,译成现代汉语时也可以用“以后”或“了”来表示。
40
以言:即“以之言”,省去指代作者意见的“之”。
展开
收起

凌虚台记简析

  扶风太守陈某为登高眺远建筑了一座土台,并请苏轼为他写了这篇记文。文中在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时,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应该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这种毫不满足、勇于探求的精神,反映了苏轼思想中对生活积极乐观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一面。与当时一些士大夫的消极颓废、吊古伤今的思想相比,更显得可贵。 文章结尾处,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足恃”的东西,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宋代]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 《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猜你喜欢

  • 《招隐寺·一径入松下》
    曾巩曾巩〔宋代〕
    一径入松下,两峰横马前。
    攀缘绿罗磴,飞步苍崖巅。
    昔人此嘉遯,手弄朱丝弦。
    想当林间月,独写山中泉。
    此乐非外得,肯受世网牵。
    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偏怜最幽处,流水鸣溅溅。
  • 《挽沈次卿学正》
    陈傅良陈傅良〔宋代〕
    洛学传当代,家声属此翁。
    一生无世味,万事与人同。
    恨不师前郑,欣赏客阿戎。
    宜铭千古意,岂在语言工。
  • 《冬夜·惨惨诸山暮》
    张耒张耒〔宋代〕
    惨惨诸山暮,寥寥老树空。
    尚飞霜雁急,不动雪云重。
    挂冷寒灯壁,悲传夜柝风。
    隔窗无恨竹,萧飒到晨钟。
  • 《南歌子(童岭作)》
    洪适洪适〔宋代〕
    云拂山腰过,风吹雨点来。
    田无好处有池台。
    记著相逢时节、海棠开。
    蝴蝶那无梦,鸳鸯亦有媒。
    藏钩解佩两三杯。
    明日水边沙际、首空回。
  • 《闺词》
    沈说〔宋代〕
    密幄香烧锦瑟横,佳人半醉觉寒轻。
    忽思塞下新番曲,弹作黄芦孤雁声。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