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赠黎安二生序

[宋代]曾巩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
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余曰:
「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黎生曰:
「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
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
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
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赠黎安二生序译文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展开
收起

赠黎安二生序背景

  这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写于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赠黎安二生序赏析

1、正话反说

作者前文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

名之。显示了世俗的谬误。正话反说,文曲意直,显示内在的锋芒。

2、意境含蓄

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

本文的篇幅不长,结构也比较简单,先介绍黎、安二生的由来,再说明写作本文的用意,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如何认识迂阔。迂阔,从古到今都有人在用这一形容个性的词。如果抛开它那略带贬义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迂阔,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迎合世俗偏见,而又有一种执著的信念,矢志不渝。如果他的观点、信念是正确的话,那么这种迂阔的表现正是难能可贵的。曾巩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才对迂阔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从文中反映的背景来看,黎、安二生由于“学于斯文”,即酷爱韩愈、柳宗元以至欧阳修、苏轼所倡导的古文而遭到“里人”的讥笑;而曾巩也因身体力行地追求“道”,给自己带来一些“患”。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如何浅薄了。这种不直接抨击时弊而从侧面加以反映的手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另外,本文中的委婉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注意。作者明明表达了自己的是非观,却在提法上留有余地,即劝诫黎、安二生“择而取之”,如何定夺,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吧。还在结尾处提出,希望二生转告苏轼,问一问他“以为如何”。这不仅表明作者的谦虚态度,而且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展开
收起

赠黎安二生序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曾巩

曾巩[宋代]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 《赏南枝》
    暮冬天地闭,正柔木冻折,瑞雪飘飞。
    对景见南山,岭梅露、几点清雅容姿。
    丹染萼、玉缀枝。
    又岂是、一阳有私。
    大抵是、化工独许,使占却先时。
    霜威莫苦凌持。
    此花根性,想群卉争知。
    贵用在和羹,三春里、不管绿是红非。
    攀赏处、宜酒卮。
    醉拈嗅、幽香更奇。
    倚阑干、仗何人去,嘱羌管休吹。
  • 《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 《城南二首》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 《城南二首》
    水满横塘雨过时,一番红影杂花飞。
    送春无限情惆怅,身在天涯未得归。

猜你喜欢

  • 《挽徐吏部》
    熊梦渭〔宋代〕
    安车驾夷路,佩玉造明庭。
    天定归郎位,云开出使星。
    心赏思绿野,梦不鸾青冥。
    千古行藏际,丰碑定有铭。
  • 《官舍闲居》
    黄公度黄公度〔宋代〕
    朝市竞纷华,山林甘寂寞。
    要之其间各有趣,飞鸟冲天鱼纵壑。
    我本麋鹿姿,误被簪绅缚。
    男婚女嫁苦逼人,薄宦天涯失身落。
    似吏非吏兮似隐非隐,谓强不强兮谓弱不弱。
    五斗红腐可以疗饥,一室琴书可以自乐。
    负暄扪虱度清昼,未觉岭南官况恶。
  • 《生查子》
    李莱老李莱老〔宋代〕
    妾情歌柳枝,郎意怜桃叶。
    罗带绾同心,谁信愁千结。
    楼上数残更,马上看新月。
    绣被怨春寒,怕学鸳鸯叠。
  • 《次韵·谪从天上堕人寰》
    李纲李纲〔宋代〕
    谪从天上堕人寰,惟有清风夜款关。
    皓月一轮窥笔砚,白云千里映溪山。
    我因拙误无方治,子以才鸣有意攀。
    须信全齐千驷景,未如陋巷一瓢颜。
  • 《满庭芳?》
    〔宋代〕
    莺老梅黄,水寒烟淡,断香谁与添温。
    宝缸初上,花影伴芳尊。
    细细轻帘半卷,凭阑对、山色黄昏。
    人千里,小楼幽草,何处梦王孙。
    十年,羁旅兴,舟前水驿,马上烟村。
    记小亭香墨,题恨犹存。
    几夜江湖旧梦,空凄怨、多少销魂。
    归鸦被,角声惊起,微雨暗重门。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