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纵囚论

[宋代]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
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
罪大恶极,诚小人矣;
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
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
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
曰:
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纵囚论译文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么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展开
收起

纵囚论注解

1
唐太宗之六年:632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一定作为的皇帝,他在位年间,国势强大,社会较安定,史称“贞观之治”。
2
大辟:死刑。辟,法。刑法。大辟意为最重的刑罚。
3
意:估计。
4
贼:用作动词,窃,私下行动,引申为窥测。
5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都是儒家崇拜的古代的明君。

纵囚论赏析

这是一篇史评,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释死刑囚犯,犯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赦免他们的史实。 文章开门见山,警拔有力。从“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说起,定下了全文的基调,标出全文的主旨。接着从唐太宗纵放死囚的史实,以君子与小人相比较,反复论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违反法度,只不过是借此邀取名誉的一种手段。议论纵横,深刻入髓。“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而不是什么“施恩德”“知信义”,揭露得可谓明快酣畅。因此,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不可以作为“天下之常法”,而应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文章据史立论,层层辨析,论证充分,结论高远,警醒人心也。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曾于632年(贞观六年)下令把等待执行的死囚三百余人放回家中,令与家人团聚,并约定返回狱中的日期。其后三百余入均如期返回,朝廷遂赦免其罪。在欧阳修以前,一般的都把这件事传为“美谈”,认为唐太宗能“施恩德”,囚犯“知信义”。作者独能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本身就是可贵的。

《纵囚论》最大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结构严密。全文基本上可以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在提出问题时,作者肯定地指出,纵囚一事本身就不近人情,这就为下文的展开定下了基调。在分析问题时,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纯粹是为了沽名钓誉。文章从唐太宗、囚犯的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不过是上演了一场“上下交相贼”的闹剧。同时,他还从唐太宗登基六年来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证明了偶尔的纵囚也解决不了问题。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笔法,确实犀利无比。在解决问题时,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必本子人情”。全文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纵囚论》的反问句较多,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第二段中采取问答的形式来论证,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所有这些,都值得认真揣摩。

展开
收起

纵囚论评析

  这是一篇史评,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释死刑囚犯,犯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赦免他们的史实。 文章开门见山,警拔有力。从“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说起,定下了全文的基调,标出全文的主旨。接着从唐太宗纵放死囚的史实,以君子与小人相比较,反复论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违反法度,只不过是借此邀取名誉的一种手段。议论纵横,深刻入髓。“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而不是什么“施恩德”“知信义”,揭露得可谓明快酣畅。因此,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不可以作为“天下之常法”,而应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文章据史立论,层层辨析,论证充分,结论高远,警醒人心也。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曾于632年(贞观六年)下令把等待执行的死囚三百余人放回家中,令与家人团聚,并约定返回狱中的日期。其后三百余入均如期返回,朝廷遂赦免其罪。在欧阳修以前,一般的都把这件事传为“美谈”,认为唐太宗能“施恩德”,囚犯“知信义”。作者独能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本身就是可贵的。

  《纵囚论》最大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结构严密。全文基本上可以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在提出问题时,作者肯定地指出,纵囚一事本身就不近人情,这就为下文的展开定下了基调。在分析问题时,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纯粹是为了沽名钓誉。文章从唐太宗、囚犯的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不过是上演了一场“上下交相贼”的闹剧。同时,他还从唐太宗登基六年来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证明了偶尔的纵囚也解决不了问题。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笔法,确实犀利无比。在解决问题时,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必本子人情”。全文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纵囚论》的反问句较多,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第二段中采取问答的形式来论证,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所有这些,都值得认真揣摩。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欧阳修

欧阳修[宋代]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 《丰乐亭游春》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 《采桑子》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猜你喜欢

  • 《夜分不寐起坐园中至旦》
    陆游陆游〔宋代〕
    凉气苏衰疾,幽情入杖藜。
    月惊孤鹊起,天带众星西。
    松菊今彭泽,山川古会稽。
    清吟殊未惬,喔喔已晨鸡。
  • 《颂古一○一首》
    释子淳〔宋代〕
    炉汤炉炭几何般,地狱三途未苦酸。
    须信新丰亲切语,袈裟之下莫颟顸。
  • 《菊花·萧爽花中旧隐沦》
    释居简〔宋代〕
    萧爽花中旧隐沦,名齐宿莽著骚经。
    残英只傍枝头老,收拾芳鲜饱独醒。
  • 《癸巳岁邑中大歉三七侄捐金散谷以济艰食因成》
    吴芾吴芾〔宋代〕
    吾家谓侄非常儿,自幼读书尝下帷。
    平居事母尽孝道,力供子职曾无违。
    辛勤农亩三十载,顿立门户成家肥。
    耻同流俗事骄吝,好贤乐业常怡怡。
    闻人急难知在己,见义踊跃无不为。
    造桥砌路未为德,折券释逋未足奇。
    究其存心用意处,尤在邑人艰食时。
    此邑山多土田少,民贫自昔难支持。
    其间岁收数百斛,已为富室他可知。
    况复今年苦亢旱,州里远近咸告饥。
    田畴弥望总如燎,细民未免俱流移。
    纵使人能保常产,亦复有甑无米炊。
    虽幸朝家行赈济,正恐未能遍群黎。
    往往倾村走山谷,荷锄掘地寻蕨萁。
    取根为粉虽可饱,食之既久人亦羸。
    春来必至生疫疠,死填沟壑夫何疑。
    吾侄见之轸忧恻,首议倡率输家赀。
    既捐青蚨二百万,犹恨籴贵难疗饥。
    庾中仅存二千石,一旦倾倒尽散之。
    此心但欲济隣里,身外浮名非所希。
    吁嗟薄俗务贫鄙,计较升斗争刀锥。
    徒知富有可润屋,岂虑人怨亲戚离。
    有如吾侄为此举,吾乡自古应亦稀。
    小惠所施固未博,风义自足洗浇漓。
    傥使人人皆若尔,千里岂复忧馁时。
    第愿吾侄广此意,所为尽从今日推。
    阴功在人天心报,会俾尔寿膺繁禧。
    梓里遗芳传未艾,世有子孙攀桂枝。
    岂惟同里共歆艳,亦使吾侄增光辉。
    老夫无以示旌劝,聊为吾侄题此诗。
  • 《荳叶黄》
    晁补之晁补之〔宋代〕
    蒹葭苍,荳叶黄。
    南村不见冈,北村十顷强。
    东家车满箱,西家未上场。
    荳叶黄,野离离。
    鼠窟之,兔入畦。
    豕母从豚儿,豕啼豚咿咿。
    衔角复衔萁。
    荳叶黄,谷又熟。
    翁媪衰,餔糜粥。
    荳叶黄,叶黄不独荳。
    白黍堪作酒,瓠大枣红皱。
    荳叶黄,穰穰何膴膴。
    腰镰独健妇,大男往何许。
    官家教弓刀,要汝杀贼去。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