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公子重耳对秦客

[先秦]佚名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
“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
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  以告舅犯。
舅犯曰:
“孺子其辞焉。
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
父死之谓何?
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
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对客曰:
“君惠吊亡臣重耳。
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
父死之谓何?
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
”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
穆公曰:
“仁夫公子重耳!
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
哭而起,则爱父也。
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公子重耳对秦客译文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穆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穆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穆其图之!”

晋国献公的丧期,秦国穆公派人慰问公穆重耳,并且传达自己的话说:“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君主权)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君主权也)常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我的先生您恭敬严肃,在忧伤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

以告舅犯。舅犯曰:“孺穆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穆其辞焉!”公穆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穆犯。舅舅穆犯说:“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公穆重耳(便)对(秦国的)客人说:“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达)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哪里还有其他的图谋来辜负您(来慰问我)的情义啊?”(重耳)行稽颡之礼但不拜谢(秦国来的客人),哭着起身,起身后但不(跟秦国来的客人)私下交谈。

穆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穆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穆显复命将事情告诉穆公。穆公说:“仁人啊,公穆重耳!叩拜但不拜谢,是他没已晋献公的继承人而自居,所以没有拜谢。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
展开
收起

公子重耳对秦客注解

1
吊:致吊唁。
2
恒:经常。
3
斯:此,这。
4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5
说:解释。
6
惠:施予恩惠。
7
丧:流亡在外。
8
或:表疑问。
9
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读音qǐsǎng。
10
后:君主。
展开
收起

公子重耳对秦客赏析

公子重耳由于受骊姬的陷害,在晋献公在世时流亡国外。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无主,秦穆公派使者到重耳处吊唁,并试探他是否有乘机夺位的意思。重耳和子犯摸不清穆公的真实意图,怕授人话柄,于己不利,于是婉言表态,得到穆公倍加赞许。

问过舅舅才做决定、学舌舅舅的话:“父死之谓何?”都充分显示出政客的虚伪、善于表演的实质。“爱父”、“远利”之说完全就是欺世盗名之辞。这些话由劝人夺权的秦穆公嘴中说出,就更是刻画出工于权谋的政客众生像。

  • 《观别者》
    青青杨柳陌。
    陌上别离人。
    爱子游燕赵。
    高堂有老亲。
    不行无可养。
    行去百忧新。
    切切委兄弟。
    依依向四邻。
    都门帐饮毕。
    从此谢亲宾。
    挥涕逐前侣。
    含凄动征轮。
    车徒望不见。
    时见起行尘。
    吾(一作余)亦辞家久(一作者)。
    看之泪满巾。
  • 《跋林和靖手书所作三十聊》
    唐人作诗先作聊,一聊一句名几年。
    后来作者如崩川,去年百里无洄沿。
    又如商鞅坏井田,夷封沟洫开陌阡。
    吟哦一变成号颠,秦张功甫出此编。
    我读未竟心犁然,借归手抄家自傅。
    藏之箧笥待后贤,庶万有一唐风还。
  • 《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 《五十言怀诗》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疑道是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猜你喜欢

  • 《九歌·国殇》
    屈原屈原〔先秦〕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楚聘歌》
    先秦无名〔先秦〕
    大道隐兮礼为基。
    贤人窜兮将待时。
    天下如一兮欲何之。
  • 《黄鸟》
    诗经诗经〔先秦〕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
    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
    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
    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 《恭世子诵》
    先秦无名〔先秦〕
    贞之无报也。
    孰是人斯。
    而有斯臭也。
    贞为不听。
    信为不诚。
    国斯无刑。
    媮居幸生。
    不更厥贞。
    大命其倾。
    威兮怀兮。
    各聚尔有。
    以待所归兮。
    猗兮违兮。
    心之哀兮。
    岁之二七。
    其靡有徵兮。
    若翟公子。
    吾是之依兮。
    镇抚国家。
    为王妃兮。
  • 《劝学》
    荀子荀子〔先秦〕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
    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
    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
    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
    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
    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
    告楛者,勿问也;
    说楛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
    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
    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
    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
    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
    不观气色而言,谓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
    “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
    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
    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