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臧僖伯谏观鱼

[先秦]左丘明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
“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
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公曰:
“吾将略地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
“公矢鱼与棠。
”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臧僖伯谏观鱼译文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春天,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那么,国君就不要亲自去接触它。国君是把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彩,叫做‘物’。事情不合乎轨物,叫做乱政。屡屡乱政,这就是所以败亡的原因了。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节进行,并(借这个机会)讲习军事。每三年演练一次,回国都要对军队进行休整。并要到宗庙进行祭告,宴饮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物。(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要(使车马服饰旌旗等)文彩鲜艳,贵贱分明,等级井然,少长有序:这都是讲习大事的威仪啊!鸟兽的肉不能拿来放到祭祀用的器具里,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不能用来制作军事器物,这样的鸟兽,君主就不会去射它,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这都是仆役们去忙活,有关官吏按职分去管理的事,而不是君主所应涉足的事。”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隐公说:“我准备到那里去巡视。”于是就去了(棠地),让渔民把各种渔具都摆出来捕鱼,他在那里观赏。僖伯推说有病没有随同前往。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春秋》上说:“隐公在棠地陈设渔具。”(这是说他棠地观鱼这一行为)不合礼法啊,并且说他去的地方远离国都。
展开
收起

臧僖伯谏观鱼注解

1
春:指鲁隐公五年(前)春季。
2
公:指鲁隐公。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在位。按《春秋》和《左传》的编著体例,凡是鲁国国君都称公,后边《曹刿论战》等篇均如是。鲁国是姬姓国,其开国君主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其地在今山东西南部。
3
如:往。往。
4
棠:也写作唐,鲁国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通“渔”,动词,捕鱼。鲁孝公之子鲁惠公之兄鲁隐公之伯父,名彄(又作“驱”“弓区”)(kōu),字子臧,封于臧(今郯城县),伯为排行,僖是谥号。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达(臧哀伯或臧孙达),达生伯氏缾,缾生文仲辰(臧文仲),辰是臧僖伯曾孙。讲习,训练。指祭祀和军事活动等。材料,原料。指祭祀所用的器具与军事物资。指行动。纳入。法度和准则。计量。轨则,法度。通“彰”,彰明,发扬。物之有华饰者又彩色也,五彩相间曰采。多次,屡次。指春天打猎。蒐,搜寻,谓搜寻不产卵未怀孕的禽兽。指夏天打猎,谓捕猎伤害庄稼的禽兽。指秋天打猎。狝,杀,谓顺秋天肃杀之气,进行捕猎活动。指冬天打猎。狩,围守,谓冬天各种禽兽都已长成,可以不加选择地加以围猎。“春蒐夏苗秋狝冬狩”云云,说明我们的先民在狩猎活动中已有生态平衡意识,也同时说明大凡有组织的狩猎活动,都带有军事演习的性质,并不单单是为狩猎而狩猎。指练兵比武等军事演习活动。整顿部队。古代的一种礼仪活动。凡盟会外交和重大军事行动结束以后,都要告于宗庙,并举行宴会予以庆贺。指军用车辆器物和战斗中的俘获等。表明。服饰旌旗等的颜色花纹。装入,陈列。古代举行祭祀活动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的礼器。激矢及物曰射。材木樵薪之类。菱芡鱼龟之类。材资也。本指奴隶,这里指做各种杂务的仆役。到外地巡视。陈设,张设也。推说有病。古代分言“疾”和“病”,轻者为“疾”,重者为“病”。指《春秋》。通“施”,实施,陈设。隐公在棠陈列渔具。

臧僖伯谏观鱼赏析

读罢此文,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鲁隐公作为一国之君,到棠地看看渔民怎样捕鱼,有什么了不得,也值得这位臧大夫大惊小怪,还要苦口婆心、掰开揉碎地讲那么多大道理?难道国君连这点自由也没有吗?马克思主义认为:分析、考察和认识任何一种历史现象,都必须把该历史现象放回到产生它的历史环境中去。臧僖伯之所以谏阻隐公到棠地观鱼,是因为隐公这一活动,不符合那个时代一个国君应该遵循并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不符合,就会“乱政”;而屡屡“乱政”,就会导致国家的败亡。况且,隐公远离国都,到棠地观鱼,并非为了体察民情,更不是与民同乐,而仅仅是他本人的一种游乐活动。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敢对臧僖伯的谏言说一个“不”字,最后不得不以“吾将略地焉”为借口,坚持到那里寻乐去。

这篇谏辞的最大特点,是紧紧围绕着一个“礼”字展开劝谏,从观点到为阐明观点所举述的诸多理由及作为论据的事物和行为,都没有稍稍离开这个“礼”字。也就是说,没有稍稍离开制约当时国君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另一个也很明显的特点是,劝谏的缘起虽然是“公将如棠观鱼”,劝谏的直接目的也是阻止隐公“如棠观鱼”,但谏辞中对此事却不着一语。这不单单是婉言法,更重要的是,这种表达法反映出进谏者进谏的着眼点,并不在于隐公“如棠观鱼”这一具体行为,而是当时的整个礼制。如果隐公听了臧僖伯这番谏辞明白了“礼”对他的制约性,“如棠观鱼”这种“非礼”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展开
收起

臧僖伯谏观鱼题解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五年》。这一年(前718年)的春天,鲁隐公要到棠地观看渔民怎样捕鱼。鲁国大夫臧僖伯从传统的为君之道出发,认为国君的根本责任是管好国家大事,而且任何举措都必须合乎“古制”和国君的行为规范,否则就会“乱政”,而屡屡“乱政”,国家就会败亡。正是出于这么一种认识,他从对国君和国家的责任感出发,进谏隐公,劝阻他到棠地观鱼。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左丘明

左丘明[先秦]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小惠未徧一作“未遍”,通假字)
  •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 《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通避]害?
    ”对曰:
    “姜氏何厌[通餍]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通毋]生民心。
    ”公曰:
    “无庸,将自及。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
    “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
    “不义不暱(昵),厚将崩。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
    “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
    “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通悌],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称郑伯,讥失教也;
    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
    “敢问何谓也?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
    “君何患焉?
    若阙[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
    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
    “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通赐]尔类。
    ’其是之谓乎!
  • 《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王曰:
    “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君子曰: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 《石碏谏宠州吁》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
    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又娶于陈,曰厉妫。
    生孝伯,蚤死。
    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
    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
    “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
    若犹未也,阶之为祸。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君人者,将祸是[通“事”]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

猜你喜欢

  • 《十亩之间》
    诗经诗经〔先秦〕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 《包山谣》
    先秦无名〔先秦〕
    禹得金简玉字书。
    藏洞庭包山湖。
  • 《苕之华》
    佚名〔先秦〕
    苕之华,芸其黄矣。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
    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 《下武》
    佚名〔先秦〕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
    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
    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
    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于万斯年,不遐有佐。
  • 《良耜》
    诗经诗经〔先秦〕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
    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杀时犉牡,有捄其角。
    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