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咏舞诗

[南北朝]王暕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咏舞诗译文

咏舞诗赏析

南朝文士,多有戏美姬、咏歌舞之作,此类诗作,大抵都以秾丽的词藻,描写女子的颜色、服饰、歌姿、舞态,往往流于浮艳轻靡。梁代诗人王暕,虽未能免俗,也有《咏舞》之作,但在艺术表现上,这首小诗却别出机杼,不落窠臼。

摈弃人物的外形摹写,着重从动态中传其神,达其情,是此诗构思上的创新之处。诗的一二两句,以极简炼的笔墨,运实入虚,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古谚云:长袖善舞。作者只从绮袖入手,着一“回”字,则双臂的舒展自如,躯体的回旋若飞,已宛然可见。高堂华屋之中本无风,是轻捷蹁跹的舞步,是急速飘舞的裙裾,使平地竟自生风。“从风回绮袖”,读者似乎听到那忽忽的风声,看到那长袖交横、绮罗焕彩的婀娜舞姿。花钿(tián田),是用金玉珠翠制成花朵形的头饰。花钿之转,在于云鬟之转,云鬟之转又在于头部和全身之转。“映日转花钿”,灿烂的阳光透过玉户绮窗,映照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的花钿,珠玑生辉,光彩夺目。只须稍加想象,即生眼花缭乱之感。二句无一字正面描写如何举手投足,只从袖、钿等处着墨,而舞者之神气已毕现。另外,十个字中连用四个动词,亦造就了强烈的急速的律动感,使画面真有“歌舞场”之生气。

如果说前二句着重从动态中传神,那么,后两句便是通过舞蹈与音乐的协调相应来达情。柱,是瑟筝等弦乐器上赖以支弦的木制码子。柱近则弦紧,故称促柱。危,本为高峻貌,此处用以形容音节急促,故危弦意同急弦。“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前一句谓舞女之情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相应相通,用现代术语说,即是舞蹈语汇与音乐语汇和谐一致,揉为一体。后一句谓舞女的舞姿充满了乐曲中的激越感,连她地上的影子似乎也受了感染,有了活跃的生命,随着她一起昂扬激奋。“依”,见出女子随着乐曲的情感起伏、节奏变化而改变舞姿,调整动作,一字中包蕴了变化无穷的万千舞态。“赴”,则舞者轻盈优美、飘飘欲仙的美好身影,使读者可触可见。这二字凝炼精警,皆从虚处传神。至此,一个丰姿绰约、舞技高超而又感情丰富、善解音律的舞女形象,遂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遗貌取神,无所藻饰,一洗脂粉香和珠宝气,表现出了可贵的创造精神。与那些靡靡之声相比,诗此可算得上清音雅曲了。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暕

王暕[南北朝]

王暕(公元477年—523年)字思晦,琅邪临沂人。生于宋顺帝升明元年,卒于梁武帝普通四年,年四十七岁。年数岁,风神警拔,有成人之度。弱冠,选尚淮南长公主,拜驸马都尉,除员外散骑侍郎。天监中,历位吏部尚书,领国子祭酒。家世显贵,与物多隔,不能留心寒素,众谓为刻薄。以左仆射致仕。暴疾卒,谥靖。暕著有文集二十卷,(《隋书志》作二十一卷。此从《两唐书志》)传于世。

  • 《咏舞诗》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猜你喜欢

  • 《拟行路难·诸君莫叹贫》
    鲍照鲍照〔南北朝〕
    诸君莫叹贫。
    富贵不由人。
    丈夫四十强而仕。
    余当二十弱冠辰。
    莫言草木委冬雪。
    会应苏息遇阳春。
    对酒叙长篇。
    穷途运命委皇天。
    但愿樽中九酝满。
    莫惜床头百个钱。
    直得优游卒一岁。
    何劳辛苦事百年。
  • 《昭君辞应诏》
    庾信庾信〔南北朝〕
    敛眉光禄塞。
    还望夫人城。
    片片红颜落。
    双双泪眼生。
    冰河牵马渡。
    雪路抱鞍行。
    胡风入骨冷。
    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曲。
    变入胡笳声。
  • 《和王卫军解讲诗》
    沈约沈约〔南北朝〕
    妙轮辍往驾。
    宝树未开音。
    甘露为谁演。
    得一标道心。
    眇眇玄涂旷。
    高义总成林。
    七花屏尘相。
    八解濯芳襟。
  •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
    谢惠连谢惠连〔南北朝〕
    我行指孟春。
    春仲尚未发。
    趣途远有期。
    念离情无歇。
    成装候良辰。
    漾舟陶嘉月。
    瞻涂意少悰。
    还顾情多阙。
  • 《古意诗》
    沈约沈约〔南北朝〕
    挟瑟丛台下,徙倚爱容光。
    伫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肠。
    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
    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
    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