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先秦]佚名

有来雝雝,至止肃肃。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于荐广牡,相予肆祀。
假哉皇考!
绥予孝子。
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燕及皇天,克昌厥后。
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雝译文

有来雝雝,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肃肃。於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一路行进很从容,到达庙堂肃又恭。助祭都是公和侯,主祭天子诚又敬。进献一头大公牛,助我摆好献神灵。伟大光明的先父,安抚孝子的心灵。

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臣子个个明道理,君主文武全能行。上帝安宁又快乐,能让子孙都昌盛。祈求赐予我长寿,保佑多福有吉庆。已劝父王来歆享,再劝母后也来尝。

雝注解

1
有:语助词。
2
来:指前来祭祀的人。
3
雝雝:和谐貌。
4
至止:到达。
5
肃肃:严肃恭敬貌。
6
相:助。这里指助祭的人。
7
维:是。
8
辟公:指诸侯。
9
穆穆:容止端正肃穆貌。
10
於:赞叹声。
11
荐:进献。
12
广:大。
13
牡:指大公牛等雄性牲口。
14
相:助。
15
予:周天子自称。
16
肆祀:陈列祭品而祭祀。肆,陈列。
17
假:大。
18
皇考:对已死去父亲的美称。
19
绥:安,用如使动。
20
予孝子:主祭者自称。
21
宣哲:明达聪智。
22
人:臣也。
23
后:君主。
24
燕:安。指周国治民安,上天无灾异降临。
25
克:能。
26
昌:兴盛。
27
厥后:其后,指后代子孙。
28
绥:安。一说同“赉(lài)”,赐予。
29
眉寿:长寿。
30
介:助,佑。
31
繁祉:多福。
32
右:通“侑”,权酒食之意。一说即“佑”,指受到保佑。
33
烈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烈,言其功。一说光明。
34
文母:指有文德的母亲。旧以为指周文王之妃太姒。
展开
收起

雝赏析

周王室虽然还不能如后世中央集权王朝那样对全国进行牢固有效的控制,但周王毕竟身为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诸侯们还是要对之尽臣下的职责;实质性者如发生兵事时的勤王,礼仪性者如祭祀时的助祭。这首诗的开头写的便是诸侯助祭的情况。

因后世有肃穆一词,往往容易导致诗中“肃肃”、“穆穆”属同义或近义的误会。其实两词含义用来颇有区别。“肃肃”是说助祭诸侯态度之恭敬,不仅是对祭祀对象——当时周天子的已故祖先,而且是对居祭祀中心地位的周天子本人;“穆穆”则既表周天子祭祀的端庄态度,又表其形态的盛美与威严。这样理解,二词分别用于助祭者(诸侯)、主祭者(天子),方可谓恰如其分。而那些丰盛的祭品(广牡),或为天子自备,或为诸侯所献,在庄严的颂乐声中,由诸侯协助天子陈列供奉。一个祭典,既有丰盛的祭品,又囊括了当时的政治要人,可见其极为隆重。

《毛诗序》说,《雝》是“禘大祖(即后稷)”,但诗中明言所祭为“皇考”、“烈考”,其说难通。朱熹《诗集传》认为“皇考”指文王,“孝子”是武王,其说近是。以武王之威德功勋,召诸侯或诸侯主动来助祭,不仅不难,而且势在必然。不过,这种有诸侯相助祭祀皇考的典仪虽然始自武王,武王之后也会沿用,如成王祭武王、康王祭成王都会采用《雝》所描写的诸侯助祭形式。这种形式,既表现周天子在诸侯中的权威,也表现诸侯的臣服,成为周王室政权巩固的标志。周王室自然乐于定期显示这一标志。至于后来周王室力量衰落,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乃至诸侯纷纷萌生觊觎九鼎之心,恐怕这种标志的显示便难乎为继了。

“假哉皇考”以下八句,是祈求已故父王保佑之辞,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宣哲维人,文武维后”,即臣贤君明,有此条件,自可国定邦安,政权巩固,使先人之灵放心无虞。二是“克昌厥后”,这与《烈文》、《天作》中的“子孙保之”意义相似,对照钟鼎文中频频出现的“子子孙孙永保用”及后世秦始皇的希望其后代“万世而为君”,读者不能不对上古(后世亦同)国君强烈追求己姓政权的绵延留下深刻印象。与这一点相比,“燕及皇天”(即使是虔诚的)和“眉寿”、“繁祉”只能是陪衬而已。

这首诗是父母同祭的,因此说“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但“文母”的陪衬地位也很明显,这又是父系社会的必然现象。以这样内容的两句结尾是周颂中唯一之例,透露出《雝》是祭祀后撤去祭品的乐歌的信息,并为诸多《诗经》注疏、研究者所公认。按理说,每一祭典都有撤去祭品这一程序,撤祭诗不会仅此一首,既然现在《诗经》只收录了《雝》,可见《诗经》的整理删定者(旧说为孔子)认为它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

展开
收起
  • 《观别者》
    青青杨柳陌。
    陌上别离人。
    爱子游燕赵。
    高堂有老亲。
    不行无可养。
    行去百忧新。
    切切委兄弟。
    依依向四邻。
    都门帐饮毕。
    从此谢亲宾。
    挥涕逐前侣。
    含凄动征轮。
    车徒望不见。
    时见起行尘。
    吾(一作余)亦辞家久(一作者)。
    看之泪满巾。
  • 《跋林和靖手书所作三十聊》
    唐人作诗先作聊,一聊一句名几年。
    后来作者如崩川,去年百里无洄沿。
    又如商鞅坏井田,夷封沟洫开陌阡。
    吟哦一变成号颠,秦张功甫出此编。
    我读未竟心犁然,借归手抄家自傅。
    藏之箧笥待后贤,庶万有一唐风还。
  • 《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 《五十言怀诗》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疑道是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猜你喜欢

  • 《兼爱》
    墨子墨子〔先秦〕
    子墨子言曰: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
    天下之害何也?
    子墨子言曰: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以不相爱生邪?
    子墨子言:
    “以不相爱生。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子墨子言曰: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
    “然,乃若兼则善矣。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
    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
    ‘越国之宝尽在此!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
    “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
    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 《敬之》
    诗经诗经〔先秦〕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
    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维予小子,不聪敬止。
    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 《有狐》
    诗经诗经〔先秦〕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 《寺人披见文公》
    左丘明左丘明〔先秦〕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寺人披请见。
    公使让之,且辞焉,曰: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夫袪犹在,女其行乎!
    ”对曰:
    “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若犹未也,又将及难。
    君命无二,古之制也。
    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即位,其无蒲、狄乎!
    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
    君若易之,何辱命焉?
    行者甚众,岂唯刑臣?
    ”公见之,以难告。
    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
    己丑晦,公宫火。
    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 《莱人歌》
    佚名佚名〔先秦〕
    景公死乎不与埋。
    三军之士不与谋。
    师乎师乎。
    何党之乎。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