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维天之命

[先秦]佚名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维天之命译文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想那天道的运行,美好肃穆永不停。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多么辉煌多光明,文王品德多纯净。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嘉美之德使我慎,我们永远要继承。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顺着我祖文王道,子子孙孙永力行。

维天之命注解

1
维:语助词。一说“思念”。叹词,表示赞美。
2
穆:庄严粹美。
3
不已:不止。指天道运行无止。
4
不:借为“丕”,大。一说发语词。
5
显:光明。
6
德之纯:言德之美。纯,大,美。
7
假以溢我:以嘉美之道戒慎于我。假,通“嘉”,美好。
8
收:受,接受。
9
骏惠:顺从的意思。
10
曾孙:后代子孙。孙以下后代均称曾孙。“曾,犹重也。厚,忠实。此处指笃行,行事一心一意。
展开
收起

维天之命赏析

《维天之命》是《周颂》的第二篇,无韵,篇幅不长,充满了恭敬之意、颂扬之辞。诗为祭祀周文王之作(《毛诗序》所谓“大平告文王也”),因文本中有“文王之德之纯”、“骏惠我文王”等句可证,古今并无异议,但对成诗之时,则汉儒、清儒之说有分歧。郑玄笺云:“告大平’者,居摄五年之末也。文王受命,不卒而崩,今天下太平,故承其意而告之,明六年制礼作乐。”他认为此诗作于周公摄政五年之冬。而陈奂《诗毛氏传疏》则云:“《书·雒诰》大传云:‘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维天之命》,制礼也;《维清》,作乐也;《烈文》,致政也。三诗类列,正与大传节次合。然则《维天之命》当作于六年之末矣。《雒诰》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郑注云:‘周公制礼乐既成,不使成王即用周礼,仍令用殷礼者,欲待明年即政,告神受职,然后班行周礼,班讫始得用周礼,故告神且用殷礼也。’郑谓周礼行于七年致政之后,是也。而笺以告太平为礼未成时,在居摄五年之末,则未是。诗云:‘我其收之。’又云:‘曾孙笃之。’自在制礼后语矣。”据他考证,郑玄之说有误,此诗当作于周公居摄六年之末,即公元前1110年。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陈奂之说较郑笺“为有据也”,兹从其说。

此诗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四句说文王上应天命,品德纯美;后一部分四句说文王德业泽被后代,后代当遵其遗教,发扬光大。读者稍加注意,便会发现前后两部分在结构上有所不同。前一部分有一个逆挽,也就是说,今传文句将原该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纯,於乎不显”的平行结构在句子的排列组合上作了小小的变化。语义丝毫未变,但效果却很不一样,两个“於”字的叠合,更显出叹美庄敬之意。而后一部分没有用感叹词,作者便任句式按正常逻辑排列,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在唱出重音——赞颂文王——之后,以轻声顺势自然收束,表示出顺应文王之遗教便是对文王最好的告慰,这样一种真心诚意的对天祈愿与自我告诫。

从诗的句式看,此诗中第四句“文王之德之纯”与第七句“骏惠我文王”完全可以压缩成“文王德纯”、“骏惠文王”这样的句式,如此则八句均为四言,整齐划一。《周颂》中不是没有这样纯用四言句的诗章,如《臣工》、《噫嘻》等即是。因为《周颂》中多无韵之诗,可能会有人将这种句式参差与匀整的不同与有无韵脚联系起来,以为有韵之诗句式以匀整为尚,无韵之诗句式以参差为尚;这样看的话未免太绝对,上举《臣工》、《噫嘻》等无韵(江永《古韵标准》谓《臣工》“韵不分明”,语尚含糊)之诗也是齐言句式,就很难以此解释之。笔者以为《颂》诗的句式参差与否,除了语言表达上的需要外,恐怕更多的是合乐的需要。据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说:“《颂》律与《雅》律之配置不同,《雅》为周旋律,《颂》为交旋律。”而阮元《释颂》强调《颂》之舞容而谓其全为舞诗。据此,则《颂》诗的音乐大约因切合舞蹈的需要而旋律变化多一些,句式参差与匀整正反映出其旋律的差异。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笔者不敢妄断,谨以之求质于治中国古代音乐史者。

至于说此诗的内容,实在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颂扬文王德配上天,对其美德顶礼膜拜,正是周公摄政制礼,确定祭祀文王的规格仪轨之后,创作祭舞祭歌的必然主题。而因其言词古直,情意朴素,尚无矫揉造作之弊,令人读来并不致于像读后世千篇一律的祭祀歌辞那样产生反感。

展开
收起
  • 《观别者》
    青青杨柳陌。
    陌上别离人。
    爱子游燕赵。
    高堂有老亲。
    不行无可养。
    行去百忧新。
    切切委兄弟。
    依依向四邻。
    都门帐饮毕。
    从此谢亲宾。
    挥涕逐前侣。
    含凄动征轮。
    车徒望不见。
    时见起行尘。
    吾(一作余)亦辞家久(一作者)。
    看之泪满巾。
  • 《跋林和靖手书所作三十聊》
    唐人作诗先作聊,一聊一句名几年。
    后来作者如崩川,去年百里无洄沿。
    又如商鞅坏井田,夷封沟洫开陌阡。
    吟哦一变成号颠,秦张功甫出此编。
    我读未竟心犁然,借归手抄家自傅。
    藏之箧笥待后贤,庶万有一唐风还。
  • 《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 《五十言怀诗》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疑道是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猜你喜欢

  • 《龙蛇歌》
    佚名佚名〔先秦〕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 《九章·哀郢》
    屈原屈原〔先秦〕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都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申之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杨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蝉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之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维持,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尧舜之抗行兮,嘹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憎愠论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 《击鼓》
    诗经诗经〔先秦〕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 《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丘明左丘明〔先秦〕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
    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通括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钖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
    ”公不听。
  • 《载见》
    诗经诗经〔先秦〕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
    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鞗革有鸧,休有烈光。
    率见昭考,以孝以享。
    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
    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