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见志诗二首

[近现代]佚名

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
修翼无卑栖,远趾不步局。
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
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
贤愚岂常类,禀性在清浊。
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录。
通塞苟由已,志士不相卜。
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
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钟禄。
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
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
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
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
文质道所贵,遭时用有嘉。
绛、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
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
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
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

见志诗二首译文

见志诗二首赏析

郦炎,字文胜,范阳人,《后汉书》有传,今存诗仅此两首。此诗约写于他二十岁左右时,当时州郡举荐他为孝廉,又征召他为右北平从事祭酒,他都一一辞去,并写下了这两首诗以见其志。

第一首的前八句可为一段,作者将“大道”与“窘路”对举,表明自己要走的是宽广的人生道路,不愿走狭窄的小道,因为他志向远大,如同大鹏之鸟,其翼如垂天之云,不愿栖止于卑小之地,以免让狭窄局促的小路局限着自己举足千里的步武。他要在大自然中舒展自己凌霄薄天的翅膀,放开千里之足,超世绝尘,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倏忽之间,令人难以追踪。“贤愚岂常类”以下六句,说明他根本不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一套,他认为尽管人的贤愚有别,但并非贤者自贤,愚者自愚,关键看自己的秉性如何。秉性清则志向高洁,秉性浊则品格卑污,人的命运并非掌握在上天手里。只不过人富贵了就名登史册,贫贱者则名不见经传罢了。郦炎生活的东汉时代,统治者极力鼓吹“君权神授”,宣传“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郦炎反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与官方哲学针锋相对的。“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两句,顶上两句而来,作者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故说贫与富、穷与通若由自己主宰,那么有志之士也就用不着相面占卜了。此处暗用了战国时蔡泽的典故,蔡泽在干谒诸侯未被进用时,曾找唐举相面。唐举见他一副丑陋不堪的怪相,嘲戏他说:“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泽说:“富贵我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寿也,愿闻之。”后来蔡泽西入秦,取范雎而代之,夺取了相位。(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由此看来,人的“通塞”最终还是“由己”的。

末尾六句,以西汉初的历史人物陈平、韩信为例,说明有大志者终能成就一番大事业。陈平在里社(家乡),因家贫,富人都不肯把女儿嫁给他。(敖,通“傲”,这里是被动用法,即“见傲”之意)后依刘邦,为其六出奇计,屡建大功,封侯拜相。韩信始为布衣时,家贫无行,曾钓于淮阴城后,依刘邦后,军功卓著,被封为齐王。故诗中说他们“终为天下宰,食此万钟禄,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看来郦炎的辞官,并非想高蹈遗世,做一名隐士,而是在宦官贵戚把持政权、朝政日非的桓、灵时代,他对黑暗的现实有所觉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其“志气”在此。

第二首开头以芝兰为比兴,寄寓着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灵芝生在河流的洲渚之中,往往因遭到洪波的冲击而动摇其根本;兰花所以开放得晚,是因为严霜摧残了它的枝条,它们都是生非其地、生非其时。如果“二芳”生在泰山之阿,那又是另一种光景了。“文质”两句一转,由物及人。意谓一个文质兼备的人虽为世道所贵重,但只有为时所用才能发挥其长。下文以贾谊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贾谊乃洛阳才子,才华出众,入仕后一年三迁,屡为朝廷更定法令,颇得汉文帝的器重,文帝准备委以重任,授与公卿之位。绛侯周勃、灌婴等元老却反对贾谊,诋毁他“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书·贾谊传》)于是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远适荆南。“绛灌临衡宰”以下四句,所概括的就是这段史实,可见“贤才抑不用”的现象是不乏其例的。“抱玉乘龙骥”两句,进一步抒发贤才不被知遇的感慨。璞玉不遇卞和,则不知其宝;千里马不遇伯乐,连驽马也不如;英才不遇明主,也难以施展其抱负。这是郦炎辞辟的另一原因。结尾两句是收煞,作者希望在这混浊的时代能有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出来,列出德行、政事、文学、言语四科,以四科优劣取士,这是作者选拔人才的主张。

郦炎的《见志诗》,在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席地位,它不仅在思想上闪耀着要求主宰自己命运和反对官方哲学的光辉,而且在艺术上成就也较高。西汉时代的五言诗,作者大多不可靠,所以刘勰说“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故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文心雕龙·明诗》)东汉的文人五言诗,在郦炎之前,艺术上较成功的很少,所以钟嵘《诗品序》云:“东京二百载中,惟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班固的《咏史》诗写缇萦救父的故事,概据本传,不加藻饰,诗歌形象较差,故有“质木无文’之讥。郦炎的《见志诗》,在抒写自己的志气与怀抱时,多用形象化的比拟,“大道”、“窘路”、“修翼”、“远趾”、“陵霄羽”、“千里足”等等,都带有象喻性。灵芝、兰花,亦含兴寄,钟嵘《诗品》说:“文胜托咏灵芝,寄怀不浅。”有了兴寄,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克服了“质木无文”的现象。又加此诗志气豪迈高远,“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等句,大有睥睨千古、逸气干云之概,故显得“梗概多气”。在这方面,它影响到建安诗歌。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云:“赵壹、郦炎、孔融、秦嘉五言,俱渐见作用之迹,盖其时已与建安相接矣。”这话说得不错。所谓“作用之迹”,是思致的安排,实指诗歌的藻饰以及字面、韵脚的讲求。《见志诗》词采朴茂,读之琅琅上口,这与诗歌形式的讲究有关。

郦炎的《见志诗》,甚至对左思的《咏史》也有一定影响,《见志诗》涉及历史人物七八人,但他并非意在咏史,而是以咏史见志。开左思“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先河。他们的咏史都是以史事证己意,篇中的历史人物不过是咏怀述志的媒介。郦炎“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之句,与左思“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何其相似乃尔。“灵芝生河洲”以下六句,与左思《咏史》诗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萌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数句,兴寄全然相同,此点应值得注意。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 《观别者》
    青青杨柳陌。
    陌上别离人。
    爱子游燕赵。
    高堂有老亲。
    不行无可养。
    行去百忧新。
    切切委兄弟。
    依依向四邻。
    都门帐饮毕。
    从此谢亲宾。
    挥涕逐前侣。
    含凄动征轮。
    车徒望不见。
    时见起行尘。
    吾(一作余)亦辞家久(一作者)。
    看之泪满巾。
  • 《跋林和靖手书所作三十聊》
    唐人作诗先作聊,一聊一句名几年。
    后来作者如崩川,去年百里无洄沿。
    又如商鞅坏井田,夷封沟洫开陌阡。
    吟哦一变成号颠,秦张功甫出此编。
    我读未竟心犁然,借归手抄家自傅。
    藏之箧笥待后贤,庶万有一唐风还。
  • 《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 《五十言怀诗》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疑道是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猜你喜欢

  • 《荆轲刺秦王》
    刘向刘向〔近现代〕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丹请先遣秦武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
    “王负剑!
    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 《诗》
    王粲王粲〔近现代〕
    吉日简清时。
    从君出西园。
    方軐策良马。
    并驰厉中原。
    北临清漳水。
    西看柏杨山。
    回翔游广囿。
    逍遥波渚间。
  • 《屈原列传》
    司马迁司马迁〔近现代〕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
    “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
    “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
    “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
    “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
    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 《高帝求贤诏》
    班固班固〔近现代〕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
    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
    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
    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
    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病,勿遣。
  • 《从军诗》
    王粲王粲〔近现代〕
    从军有苦乐。
    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
    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
    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
    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
    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
    酒肉踰川坻。
    军中多饫饶。
    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
    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
    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
    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
    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
    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
    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
    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
    相随把锄犂。
    熟览夫子诗。
    信知所言非。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