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宋代]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译文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追想当年的中原的沦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展开
收起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注解

1
长淮:指淮河。
2
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齐及关塞。谓边备松驰。莽然,草木茂盛貌。感伤出神之状。征,精神颓丧貌。
3
当年事:指靖康二年(1127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
4
殆:似乎是。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春秋时鲁国国都),孔子曾在此讲学。
5
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膻,腥臊气。
6
毡乡:指金国。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为毡乡。
7
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见金人生活区的晚景。
8
区脱纵横:土堡很多。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写敌军威势。此指故方将帅。夜间打猎。举者火把的马队。
9
埃蠹:尘掩虫蛀。
10
零:尽。
11
渺神京:收复京更为渺茫。神京,指北宋都诚汴京。
12
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
13
静烽燧:边境上平静无战争。烽燧,即烽烟。冠服求和的使者。奔走忙碌,往来不绝。何以为情,犹太今之“怎么好意思”。
14
翠葆霓旌:指皇帝的仪仗。翠葆,以翠鸟羽毛为饰的车盖。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
15
填膺:塞满胸怀。
展开
收起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背景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领导的南宋北伐军在符离溃败,主和派得势,将淮河前线边防撤尽,向金国遣使乞和。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作者义愤填膺,写下这首慷慨悲壮的篇什。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头一年,元帅张浚率军北伐,在今安徽宿县符离集战败,投降派得势,与金通使议和。当时张孝祥任建康(今南京)留守。张浚召集抗金义士于建康,拟上书孝宗,反对议和。张孝祥即席赋此词,张浚深受感动,立即罢席而起,入宫求见孝宗。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长淮”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感慨之意。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宋史·高宗纪》)。昔日曾是动脉的淮河,如今变成边境。这正如后来杨万里《初入淮河》诗所感叹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国境已收缩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更增战后的荒凉景象。

“黯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壮怀,黯然神伤。追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谁实为之?天耶?人耶?语意分明而着以“殆”、“非”两字,便觉摇曳生姿。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这对于词人来说,怎能不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撼、痛苦和愤慨呢?自“隔水毡乡”直贯到歇拍,写隔岸金兵的活动。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落日”句,语本于《诗应警觉的是,金兵的哨所(区脱:胡人防敌的土室)纵横,防备严密。尤以猎火照野,凄厉的笳鼓可闻,令人惊心动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仍是可危。

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延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换头一段,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时不,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绍兴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闲居往来于宣城、芜湖间,闻采石大捷,曾在《水调歌头。和庞佑甫》一首词里写道:“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观察形势,仍感报国无门。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锋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远,何时光复!所谓渺远,岂但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是指光复时间之渺茫。这不能不归罪于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怀远”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干,盾;羽,雉尾)故事。据说舜大修礼乐,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词人借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所以下面一针见血揭穿说,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在金爱尽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即如使者至金,在礼节方面仍须居于下风。岳珂《桯史》记载:“……礼文之际,多可议者,而受书之仪特甚。逆亮(金主完颜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亲之故,与雍(金世宗完颜雍)继定和好,虽易称叔侄为与国,而此仪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这就是“若为情”——何以为情一句的事实背景,词人所以叹息痛恨者。“闻道”两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天地。“翠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是皇帝的仪仗,这里借指宋帝车驾。词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后使金,过故都汴京,有《州桥》一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曾在陕西前线战斗过的陆游,其《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也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皆可印证。这些爱国诗人、词人说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举出中原人民向往故国,殷切盼望复国的事实,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么违反人民意愿,更使人感到无比气愤的事。结尾三句顺势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写出来。孝祥伯父张邵于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爱国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为中原大地的长期不能收复而激起满腔忠愤,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望而倾泻出热泪。“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过之人,亦可通。北宋刘潜、李冠两首《六州歌头》,一咏项羽事,一咏唐玄宗、杨贵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刘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伤情,胜负难凭”;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伤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语大概亦袭自前人。

纵观全词,上阕又可各分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颇费心思宴会的地点在建康,当词人唱出“长淮望断”,谁能不为之动容?他不让听者停留在淮河为界的苦痛眼前现实,而且紧接着以“追想当年事”一语把大家的心绪推向北方更广大的被占区,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这时又突然以“隔水毡乡”提出警告,把众宾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儿打围涂塘北,烟火穹庐一江隔”(张孝祥《和沈教授子寿赋雪》诗句)的现实中来。一阕之内,波澜迭起。换头以后的写法又有变化。承上阕指明的危急形势,首述恢复无期、报国无门的失望;继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后指出连过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见到中原遗老也同样悲愤。这样高歌慷慨,愈转愈深,不仅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无限悲愤之情,更有力地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据南宋无名氏《朝野遗记》说:“歌阕,魏公(张浚)为罢席而入”,可见其感人之深。

这首词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词人“扫开河洛之氛祲,荡洙泗之膻腥者,未尝一日而忘胸中”的爱国精神。正如词中所显示,熔铸了民族的与文化的、现实的与历史的、人民的与个人的因素,是一种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一旦倾吐为词,发抒忠义就有“如惊涛出壑”的气魄(南宋滕仲固跋郭应祥《笑笑词》语,据称于湖一传而得吴镒,再传而得郭)。同时,《六州歌头》篇幅长,格局阔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构成激越紧张的促节,声情激壮,正是词人抒发满腔爱国激情的极佳艺术形式。词中,把宋金双方的对峙局面,朝廷与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加以鲜明对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宏观历史画卷,强有力地表达出人民的心声。就像杜甫诗历来被称为诗史一样,这首《六州歌头》,也完全可以被称为词史。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孝祥

张孝祥[宋代]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 《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
  •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 《南歌子》
    人物羲皇上,诗名沈谢间。
    漫郎元自谩为官。
    醉眼瞢腾、只拟看湘山。
    小隐今成趣,邻翁独往还。
    野堂梅柳尚春寒。
    且趁华灯、频泛酒船宽。
  • 《霜天晓角》
    柳丝无力。
    冉冉萦愁碧。
    系我船儿不住,楚江上、晚风急。
    棹歌休怨抑。
    有人离恨极。
    说与归期不远,刚不信、泪偷滴。
  • 《生查子》
    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
    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
    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
    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

猜你喜欢

  • 《九日诗·去年今日好》
    郭印〔宋代〕
    去年今日好,在家作重阳。
    佳菊嗅金蕊,浊酒篘琼浆。
    妇子相提携,江皋步晚凉。
    颇思一远眺,平原欠崇冈。
    今年九日恶,踆踆走路傍。
    即无新酿白,岂有半开黄。
    老妇与弱子,千里遥相望。
    登临眼虽饱,四顾断人肠。
    自怜如浮云,天风久飘扬。
    世间功名梦,一枕犹未偿。
    而此蒲柳年,糊口落四方。
    五斗计何拙,饥乌谋稻粱。
    况复事尘土,险艰皆备尝。
    家有二顷田,可耕亦可桑。
    赋租愿少镌,翩然归故乡。
  • 《送刘十往荆渚》
    梅尧臣梅尧臣〔宋代〕
    临水一太息,解舟当落晖。
    上楼人已远,极目鸟空飞。
    荆楚时方晏,江湖客未归。
    定知吟忆处,林外月光微。
  • 《翦牡丹(舟中闻双琵琶·般涉调)》
    张先张先〔宋代〕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争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媚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 《近兖·龟蒙山上泉如涌》
    孔平仲孔平仲〔宋代〕
    龟蒙山上泉如涌,白石河边雨已流。
    乔木烟深迷故国,黄芦风急战高秋。
    新科一变人方锐,旧学都忘我可羞。
    驱马远来徒自苦,敢将衡鉴定三州。
  • 《夏日·赤日可中庭》
    陈与义陈与义〔宋代〕
    赤日可中庭,树影敛不开。
    烛龙未肯忙,一步九徘徊。
    梦中惊耳鸣,欲觉闻远雷。
    屋山奇峰起,欹枕看云来。
    变化信难料,转头失崔嵬。
    虽然不成雨,风起亦快哉。
    槐叶万背白,少振十日埃。
    白团岂办此,掷去羞薄才。
    蜻蜓泊墙阴,近人故多猜。
    墙西岂更热,已去却飞回。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