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客中初夏

[宋代]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客中初夏译文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四月天气已是清明和暖,雨过天晴,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没有了随风飘扬的柳絮在眼前纷纷扰扰,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客中初夏注解

1
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2
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3
惟有:仅有,只有。

客中初夏赏析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赏析一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赏析二

  本诗语言浅白,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当户转分明""清和雨乍晴",作者调动我们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乍”“转”“起”“倾”,使这些景物鲜活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从嗅觉,感觉,视觉各个方位来攻占读者的心.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赏析三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赏析四

  一首平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葵花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展开
收起

客中初夏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是在洛阳时写的。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司马光

司马光[宋代]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 《阮郎归》
    渔舟容易入春山。
    仙家日月闲。
    绮窗纱幌映朱颜。
    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霞殷。
    匆匆整棹还。
    落花寂寂水潺潺。
    重寻此路难。
  • 《西江月》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後酒初醒。
    深院月斜人静。
  • 《锦堂春/锦堂春慢》
    红日迟迟,虚廊转影,槐阴迤逦西斜。
    彩笔工夫,难状晚景烟霞。
    蝶尚不知春去,漫绕幽砌寻花。
    奈猛风过後,纵有残红,飞向谁家。
    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官路,荏苒年华。
    今日笙歌丛里,特地咨嗟。
    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
    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
  • 《春游》
    人物竞纷华,骊驹逐钿车。
    此时松与柏,不及道傍花。

猜你喜欢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