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灞岸

[唐代]李商隐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灞岸译文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山东一带在今年总是接二连三地抽丁征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号呻吟。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我伫立在霜水桥边,背倚着高高的华表,不禁想起那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东巡。

灞岸注解

1
点行频:多次点兵出征。
2
虏尘:指征战地。
3
华表:设於道旁的路标,又桥旁大石柱也称作华表。
4
平时:指兴平之时。
5
东巡:传尧舜东巡,至于泰山,此处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阳东都。

灞岸赏析

这首诗以会昌初年回鹘南侵为背景,写诗人在灞岸远眺时的心情,通过想望中东都一带兵士应征、北方边地百姓号哭的情景与盛对帝王东巡的对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遥想景象,诗人想象山东一带频频征丁的悲惨境况,突出“山东”,是搪征兵遍及内地,“频”表明征兵次数多人数多,可见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对比。冤魂“哭”虏尘则是为边地牺牲的无数战士哀伤。三、四句由倚华表想起唐代兴盛时期皇帝的巡游。诗人倚着溺桥边的华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东地区此时应是在准备皇帝的东巡,岂能有频频征发和一处处百姓在虏尘中号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乱前,皇帝在东西都之间往来频繁,一膏霸桥为车驾所必经,可以说是当年升平的见证。安史乱后,巡幸东都之事久废。

结构上,诗人先从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写起,再联想昔日东巡,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深远,令人深思。而且这种从时间角度来说的倒装,起到了更好的衬跌效果,能突出侵扰与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但这种结构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为之,诗人的思路本来就是由现实出发而联想开去的,遵循的是思维自身的逻辑。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唐代]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初入武夷》
    未到名山梦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
    幔亭一夜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
  •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猜你喜欢

  • 《野望·金华山北涪水西》
    杜甫杜甫〔唐代〕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 《送人游邵州》
    狄焕〔唐代〕
    春江正渺渺,送别两依依。
    烟里棹将远,渡头人未归。
    渔家侵叠浪,岛树挂残晖。
    况入湖湘路,那堪花乱飞。
  • 《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
    东方虬〔唐代〕
    汉道初全盛,朝廷足武臣。
    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
    掩涕辞丹凤,衔悲向白龙。
    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
    胡地无花草,春来不似春。
    自然衣带缓,非是为腰身。
  • 《送童子下山》
    金地藏〔唐代〕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 《相和歌辞·长门怨二首》
    高蟾高蟾〔唐代〕
    天上何劳万古春,君前谁是百年人。
    魂销尚愧金炉烬,思起犹惭玉辇尘。
    烟翠薄情攀不得,星芒浮艳采无因。
    可怜明镜来相向,何似恩光朝夕新。
    天上凤凰休寄梦,人间鹦鹉旧堪悲。
    平生心绪无人识,一只金梭万丈丝。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