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尽榆钱,
依然难买春光驻。
依春无语,
肠断春归路。
春去能来,
人去能来否?
长亭暮,
乱山无数。
只有鹃声苦。
点绛唇·饯春注解
点绛唇·饯春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愁的小令。为春而饯别,却又不忍春光离去。带着这种矛盾的心理,作者写下了这首“饯春”,因而开首一句就颇为警策。 “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通常为朋饯行,都要设宴,但此处是为春而饯行,既不设宴,也不饮酒,而是抛榆钱。显得既奇妙,又有趣,而且从中可以看出,饯春之意又颇为诚恳,就如同为朋友饯行时,愿将酒菜吃个精光一样,这里竟将满树的榆钱抛了个净光。但与为朋友饯行所不同的是,为朋友饯行是希望一路平安,而抛榆钱则是内心希望将春留住。无奈的是,春光不是人为所能留住的。句中用的这个“买”字,颇耐回味。本意是留春却言买,看似荒唐,实则正好与前句中“榆钱”相唇和。有了前面的“钱”,就有了后者的“买”,而钱“花”尽,也未买成。正是“无计留春住”。 “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是写无声的愁苦。自然,春天本是不会讲话的。但偏偏要说“春无语”,这反映了作者主观上的一种孤独之感,以及对春之离去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看来真正的无语者是作者自己。下句的“肠断春归路”,则说明了这种愁苦的程度,已愁得令人“肠断”。 下片是更深一层地写下去,“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这既是点了题, 表明了全词之重心所在,又是将上片之意更明朗化了。读到此处算是明了,这哪里是写“春”, 而是在写人。年复一年,春去春来,而人去了不一定能来,这种对人的惜别之情依春而生了。 重心已有,主旨已明,词人笔锋转为描写景色。“长亭暮, 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这里有长亭、有山,又有杜鹃,全然是景,唯独无人。但从这景致之中,仍能感到人的愁苦。长亭,乃送别之地,一见长亭,一股离愁便会油然而生。而分别时刻又在黄昏,正处于沉沉幕霭之中,四周围是重重乱山,数也数不清楚,与暮霭融为一体,这分明是一幅水墨丹青图。而且这几句中不仅有视觉所见,还有听觉所闻,“只有鹃声苦”。诗人们写杜鹃,大多用其表哀苦之意,因此这首“饯春”词中的“只有鹃声苦”,是用以比喻离别之苦。在词的三句写景句中,调动了听觉所闻,和视觉所见,构成了一种立体的凄惋境界,用声、用画烘托出了这首词的中心思想 离愁。 从整个,上片和下片的头两句来看,所用的乃是水涨船高之法。先写惜春之愁,别春之苦,写得恳恳切切,愁苦不堪之后,方才点出主题,大有苦上加苦,愁上加愁之感。总起来看,这首词可分为三层意思,一层是留春不住之苦,以托出二层意思“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进而又写三层,用景语烘托出离愁之主题。(由网友提供) 榆钱非钱,春归亦无路,惟文学乃能以虚构之钱与路,将抽象事物表现为具体可感之形象。上片咏春光难驻,正借词人造语之新颖,方予人以深刻印象。下片“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两句,将词意转深一层,点出离愁比春归更令人凄苦,遂使“饯春”有了双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