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唐代]王建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着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译文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注解

1
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
2
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3
如:动词,去。一作“里”,一作“裹”。
4
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
5
题:上奏呈请。
6
回渡:一作“渡辽”。
7
驻马:停住了马。
8
傍:同“旁”。
展开
收起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赏析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建

王建[唐代]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新嫁娘》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 《宫中三台》
    鱼藻池边射鸭,芙蓉帐里看花。
    日色赭袍相似,不着红鸾扇遮。
  •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调笑令》
    胡蝶,胡蝶,飞上金枝玉叶。
    君前对舞春风,百叶桃花树红。
    红树,红树,燕语莺啼日暮。
  • 《调笑令》
    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猜你喜欢

  • 《移居》
    齐己齐己〔唐代〕
    上台言任养疏愚,乞与西城水满湖。
    吹榻好风终日有, 趁凉闲客片时无。
    檀栾翠拥清蝉在,菡萏红残白鸟孤。
    欲问存思搜抉妙,几联诗许敌三都。
  • 《穆天子》
    李群玉李群玉〔唐代〕
    穆满恣逸志,而轻天下君。
    一朝得八骏,逐日西溟濆。
    寂漠崦嵫幽,绝迹留空文。
    三千閟宫艳,怨绝宁胜云。
    或言帝轩辕,乘龙凌紫氛。
    桥山葬弓剑,暧昧竟难分。
    不思五弦琴,作歌咏南薰。
    但听西王母,瑶池吟白云。
  • 《偷诗·饿犬齰枯骨》
    孟郊孟郊〔唐代〕
    饿犬齰枯骨,自吃馋饥涎。
    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
    亦如婴儿食,糖桃口旋旋。
    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
    绳床独坐翁,默览有所传。
    终当罢文字,别着逍遥篇。
    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
  • 《送友人游蜀(一本无友字)》
    许棠〔唐代〕
    巴兴千万寻,此去若为心。
    蟋蟀既将定,弥猴应正吟。
    剑门秋断雁,褒谷夜多砧。
    自古西南路,艰难直至今。
  • 《送友人尉蜀中》
    徐晶〔唐代〕
    故友汉中尉,请为西蜀吟。
    人家多种橘,风土爱弹琴。
    水向昆明阔,山连大夏深。
    理闲无别事,时寄一登临。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