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日出行

[唐代]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日出行译文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自古以来,从来如此。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展开
收起

日出行注解

1
隈:山的曲处。
2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
3
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
4
羲和: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人。
5
汩没:隐没。
6
荒淫之波:指大海。浩瀚无际貌。《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7
大块:自然天地也。“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也。谓元气也。同类。
展开
收起

日出行赏析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诗凡三换韵,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前六句,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古代神话讲,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否则,“六龙安在?”意谓: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这是反问句式,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元气,是不能够与之同升共落的。“徘徊”两字用得极妙,太阳东升西落,犹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动。在这一段中,诗人一连用了“似”、“安在”、“安得”这些不肯定、不确认的语词,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这是有意提出问题,借以引起读者的深省。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间四句,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这四句诗是全篇的点题之处、核心所在。“草不”、“木不”两句,连用两个“不”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显得果断而有力。“谁挥鞭策驱四运”这一问,更增强气势。这个“谁”字尤其值得思索。对于这一问,作者的回答是:“万物兴歇皆自然。”回答是断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质朴刚劲,斩钉截铁,给人以字字千钧之感。

最后八句中,诗人首先连用了两个诘问句,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和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怀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会沉埋到浩渺无际的波涛之中去了呢?鲁阳公呵鲁阳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挥戈叫太阳停下来?这是屈原“天问”式的笔法,这里,李白不仅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单单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既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硬要违背这种自然规律(“逆道违天”),就必然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矫诬实多”)。照李白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即“元气”,亦即“溟涬”)融为一体,混而为一,在精神上包罗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块”)。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达到与溟涬“齐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诗人写大鹏:“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诗人写天马:“嘶青云,振绿发”,“腾昆仑,历西极”,“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跃天衢”(《天马歌》)。诗人所写的山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峰》);诗人所写的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赠裴十四》)。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力气和才气,其原因就在这首《日出入行》的最后两句中──“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李白受老庄影响颇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潜心学道,梦想羽化登仙,享受长生之乐。但从这首诗看,他对这种“逆道违天”的思想和行动,是怀疑和否定的。他实际上用自己的诗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动。这正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既跳开了空泛的抒情,又规避了抽象的说理,而是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诗中频频出现神话传说,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诗人则在对神话传说中人事的辩驳、揶揄和否定的抒写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显得十分自如、贴切,情和理契合无间。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从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其中又或问或答,波澜起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样具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整首诗读来轻快、活泼而又不失凝重。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唐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猜你喜欢

  • 《有感·将帅蒙恩泽》
    杜甫杜甫〔唐代〕
    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
    至今劳圣主,可以报皇天。
    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
    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
  • 《江梅引》
    李治李治〔唐代〕
    陌头杨柳恨春迟。
    被寒欺。
    淡依依。
    瘦损王孙,青琐小腰围。
    墙外琼枝空照影,翠娥敛,游丝百丈飞。
    燕归雁归书问寂。
    月细风尖供怨笛。
    玉骨成灰圣得回,梦里音容,良是觉来非。
    多少江州司马泪。
    断肠曲,河声。
  • 《题画帐二首·山水》
    皇甫冉皇甫冉〔唐代〕
    桂水饶枫杉,荆南足烟雨。
    犹疑黛色中,复是雒阳岨。
  • 《酬张十八访宿见赠(自此后诗为赞善大夫时所作)》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昔我为近臣,君常稀到门。
    今我官职冷,君君来往频。
    我受狷介性,立为顽拙身。
    平生虽寡合,合即无缁磷。
    况君秉高义,富贵视如云。
    五侯三相家,眼冷不见君。
    问其所与游,独言韩舍人。
    其次即及我,我愧非其伦。
    胡为谬相爱,岁晚逾勤勤。
    落然颓檐下,一话夜达晨。
    床单食味薄,亦不嫌我贫。
    日高上马去,相顾犹逡巡。
    长安久无雨,日赤风昏昏。
    怜君将病眼,为我犯埃尘。
    远从延康里,来访曲江滨。
    所重君子道,不独愧相亲。
  • 《秋蝉·九秋行已暮》
    骆宾王骆宾王〔唐代〕
    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暂安。
    隐榆非谏楚,噪柳异悲潘。
    分形妆薄鬓,镂影饰危冠。
    自怜疏影断,寒林夕吹寒。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